欢迎您光临汇海首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纯黄金的文物你见过吗?

作者:首饰网
文章来源:本站

  

纯黄金的文物你见过吗?

  

纯黄金的文物你见过吗?

  

纯黄金的文物你见过吗?

  没有。

  黄金文物见过很多,纯金的应该没有见过,因为古代的冶炼技术相对落后。想必大家也没见过吧?下图黄金文物欣赏一下,也不是纯金的。

  我见过的纯金文物,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分别照片如下:

  一,“滇王之印”金印,此印金质,蛇钮,印钮与印身为分铸后焊接而成,印面凿刻篆书“滇王之印”4字。此金印出土,证实了云南地区的古滇国重归西汉王朝版图的史实。

  纯金文物,没见到的稀世之宝:

  1河南博物馆镇馆之宝–武曌金简,黄金纯度在96%以上,应该是武则天在嵩山封禅祭天所用之物。

  2,明末张献忠“西王赏功”金币,传世第一枚在光绪年间被融化,第二枚现存上海博物馆,为稀世孤品。

  【实拍古代黄金文物!】

  熟悉笔者的粉丝都知道,我是个博物馆文物爱好者,去年一年中已经刷过上百个国内外的博物馆,在博物馆的各种古代大展中,亲手实拍了N张实拍的文物照片,在这些文物中,最老的有夏商时代的,最近的也有清代的,但是黄金文物一直是古人最钟爱的一个品类,在各朝各代的出土墓葬中,很多都有黄金文物出现,话不多说,下面发几个曾经实拍过的古代黄金文物,咱边看边说。

  第一件,2006年甘肃省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的战国兽面纹金带扣。是的,你没看错,这件黄金的带扣是几千年前战国时代的牛人打造并拥有的,它的做工极其繁复,通体黄金,钩身运用浮雕的手法,雕出兽面和双龙缠绕状。而且它并不是那种表层鎏金的制品,可以说古人的智慧你无法想象。

  第二件,是一件很有艺术感的金覆面,它来自于中国历史上最牛的朝代,大唐!这件器物是当时的权贵死后使用的,具体的方法是将此物覆盖在死者的脸部,此器物作用奢华,在纯金之上还填充了很多更为珍贵的绿松石。

  第三件器物,1992年出土于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辽耶律羽之墓,目前保存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是大辽时代的纯金配饰,它通体采用黄金铸造,在细节上同样采用的宝石镶嵌,最牛的是它的造型竟然是现在十二星座中的摩羯!

  第四件,来自于大明朝,它是最为简单粗暴的存在,是一坨五十两的大金锭,上面的铭文详细的标明了其出处,他是永乐年间,名震教科书的大太监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物件,而且此物是进口于西洋的物件,历史意义甚为重要!

  好了,先说这么多,喜欢这种实拍文物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我时常会发一些相关实拍照片分享。谢谢~

  有句成语叫做“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事实上,100%的纯金并不存在。原因一是在于提炼技术上,二是由于黄金饰品或金条在加工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焊料是特定的合金材料,其本身的构成是以黄金为主,另外含有少量的银、铜或锡。

  但是提到黄金文物,我首先想到的是下图中的文物。

  天明四年 ( 1784 ) 由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农,在耕作挖沟时偶然发现的。金印出土以后辗转百年,直至1979年一个家族的后人把它捐献给了日本福冈市博物馆。

  汉委奴国王金印是一件文物,印面正方形,边长2.3厘米,印台高约0.9厘米,台上附蛇形钮,通体高约2.2厘米,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

  《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曾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这是发生在公元57年的事情,算来快二千年了。据记载,日本派遣使者前往洛阳进贡,贡品是一捆麻绳和10个奴隶。

  虽然此印真伪在出土后不断有争议,如果是真的,将承认日本在汉朝时,就向中国朝贡,并且是一种上下关系。所以有的日本人很难接受这种关系,所以他们极力不承认这枚金印是汉朝赏赐,并认为是一枚伪金印。

  但是1956年,中国在云南省境内发现了一枚金印。这枚印章经过考证是当年汉武帝给云南滇王的,这枚印章与日本的那枚印章在花纹、大小、用料方面都很相似,都是标准的汉朝皇家材质。

  1981年,扬州市邗江县一妇女在甘泉二号汉墓附近的田间,发现了一颗汉代诸侯王玺“广陵王玺”。后汉书明帝纪载:“永平元年(58年)八月卯子徒山阳王邢为广陵王,遗就国。”参照附近汉墓中刻在其它铜器上的年号推定,这颗金印既是东汉明帝刘庄于永平元年封刘侀为广陵王时所赐给他的。这与光武帝刘秀所赐汉倭奴王印的中元二年(57年)只相差一年;而且两颗金印的字体和手法极为相似。大约出自一人之手。

  这些文物出土才逐渐打消大家的争论怀疑。

  一个充满诡异的黄金面罩。它的出土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盗墓者经历了九死一生 ,突破了重重墓室的机关,才来到棺椁旁。

  本来就心惊胆战,仗着胆打开棺材,进入到棺材里。突然,却听到一声清脆的枪声,使盗墓者受惊停下了动作。

  好在,是枪走火。一场虚惊,他暗舒一口凉气,用手掀开了死者的被子。

  被子下都是金银珠宝 ,在手电筒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他飞快的取出来这些珠宝。最后,他把目光停在死者的脸上。

  那里有一个金黄的面罩,纯黄金的。一直都有传言说死者是开了天眼,不知道是也不是?

  压抑着心跳,盗墓者用颤抖的手掀开面罩,果然见死者头骨上有一个眼 ,天眼!

  他拿起面罩,飞快的撤出了墓室。

  多年以后,一对年轻人在外国的博物馆里看到了这个黄金面罩。旁边分明的标注着产地:中国。

  纯黄金面罩怎么到的外国,故事很曲折。您可以抽空看看这个电视剧《国宝档案之靓天宝匣》。挺好看的。

  至于题主说的黄金文物,我只是在电视剧里看到过,没有亲眼看到。

  我国黄金文物很多,最著名的有商周太阳鸟金饰,它的工艺在那个年代是很罕见的。

  还有如意纹金盘,是元朝的,保存的很完好,做工精细,价值连城。

  文物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宝贝,是人类历史宝贵的遗产,我们都要珍惜。

  如果有缘一定亲眼目睹一下它们的芳容。

  中国的财神爷,就是这样霸气

  很少,除国家陈列可参观,私人很少会拿出来给外人看的!

  黄金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是其他任何金属不能取代的。作为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早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前的埃及象形文字已有金的描述。黄金凭借其耀眼的光采及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成为统治者们喜爱的贵金属。唐代国力强盛,皇家开始使用金质器皿。这一时期的金银器代表作是西安何家村窖藏,其中271件金银器皿中有5件为金质容器,银器与金器之比例在五十比一左右,可见盛唐时期的金器仍是凤毛鳞角,十分珍稀。

  唐代金银器工艺发展迅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的金银器制造工艺流入中原,与传统工艺相融合并得到发展。其中锤鍱、模冲、錾刻、编累、搯丝等技法均大量应用于金银器装饰,但更为华丽精美的金炸珠装饰技法却未能得到广泛应用。甚至代表盛唐金银器技术巅峰期作品的何家村窑藏亦无其踪影。

  在众多金钿工艺技法中,金炸珠工艺是技术难度最高、程序最为繁复的制作方法。存世的中国金银器中运用这一技术的最早范例当属西安沙坡村出土的西汉时期的小金灶及河北定州东汉刘畅墓出土的累丝镶嵌金羊。然而,这两件金炸珠器仅代表这类器物的冰山一角。2022年春季,美国最大的亚洲古董鉴定公司兼古董商TK Asian Antiquities 展出了一套十一件精美绝伦的金炸珠器皿,这套金器经多种仪器测试后被断代为东汉,定为皇家之器(见杂志Fortune 8.1.15)。这组器物的面世,说明早在两汉时期,中国金银工匠已经娴熟的运用金炸珠技法装饰点缀金银器,这种技术在东汉达到巅峰。唐代时西域传来的其他金钿技法逐渐取代了费时费工的金炸珠工艺,故唐代炸珠金器少之又少。

  金炸珠法又称为"熔珠"或"吹珠"法,系将黄金熔化后的溶液注入水中,由于温度差别,金溶液在冷却瞬间"炸开"而凝固成极小的金珠。金珠的大小可能取决于水的温度,也可能与金溶液的成分及注入水时所用器具、方式及速度有关。形成的金珠则用于装饰器物。具体方法是先用白芨为粘着剂将金珠平铺固定在器物表面,上施焊药,然后加热熔化焊药,冷却后细小的金珠则焊接于器物而不脱落。焊药成分与被焊物相同,是按比例用金粉、银粉、硼砂混合而成。可惜的是这一工艺流程早已失传。笔者在与精于高科技技术鉴定的美国TK公司老板交流时获知,TK公司曾组织专家多次实验,试图重复金炸珠工艺,但未能成功。以现代高科技手段仍不能复制金炸珠工艺,其工艺诀窍、技术难度及操作经验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卓然堂多年来致力于收藏流落海外的早期中国金银器,高古纯金质藏品颇丰。这些器物多来自拍卖,经过元素成分分析鉴定,现分享几件。

  1. 唐代金龙,长6.6厘米,高4.3厘米,重59.5克。元素测定仪测定成份:金80.65%、铁17.05%、银1.83%、铜0.47%。凡参观过陕博何家村遗珍的人,应该记得那几条赤金小走龙。这件金龙,与何家村金龙相似,唯角稍短,但形体要大出二至三倍。

  2. 唐代金杯,高6厘米,口径4.6厘米,重65.5克。元素成分测定:金89.51%,银9.53%,锌0.76%,镍0.12%,铜0.08%。此缠枝忍冬纹高足金杯与陕西临潼庆山寺出土的鎏金高足银杯形式及大小几乎完全相同,有可能出自同一皇家作坊,唯其为金质而非银质,档次更高一等。

  3-4. 唐代金炸珠狐纹金匜,高4.1厘米,口径8.3-10.3厘米,重138.5克。元素分析仪测定:金77.49%,银21.3%,锌0.87%,镍0.21%,铜0.13%。

  5-6. 唐代金炸珠天鸡尊,高7.5cm,长9.5cm,重90.5g。元素分析仪测定:金92.76%、银6.14%、锌0.81%、铜0.28%、镍微量。

  7-8. 唐代掐丝金蝉,重16.5克。金84.62%、银12.47%、铜2.13%、锌0.77%,镍微量。掐丝工艺巧夺天工。

  9. 汉代金印,重175.3克,金88.77%、银8.27%、铜2.08%、锌0.87%、镍0.01%。

  汉唐时金质器物含金量多在70-90%之间,多含有银、铜及其他少量成分。这反映了当时的冶炼提纯技术,也许还有其他因素如延展性、硬度等方面的考量。所谓纯金质,并非今日的九九金。如果纯度过高,反而要考虑其是否为古董真品。

  说起纯黄金文物,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是唐代的“黄金碗”和“小金龙”。这两件文物都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个号称仅次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全国第二大博物馆(若轮馆藏文物的价值,也是名副其实)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博物馆,这一点足够陕西人骄傲的。

  “黄金碗”全称“鸳鸯莲瓣纹金碗”,据说当时出土时有两件,我们看热闹的只觉得造型饱满庄重,做工精细,纹饰精美绝伦,富丽堂皇,有浓厚的波斯风格,融合了东西方的工艺和审美,符合大唐包容、极致的大国气质。睹物思史,这也许就是文物的价值之一。这两件金碗都是国宝级的文物,也是陕历博的镇馆珍宝之一。

  既然是国宝级的文物,附上相关数据:两件金碗都是纯金制,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另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遥想一千多年前,手工捶揲制作,尺寸相差微乎其微,实属不易,而且如此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小金龙”全称为“唐赤金走龙”,只有2.1-2.7厘米高,4.1-4.3厘米长,小巧玲珑,造型优美舒展。出土时共12条,均为行走状,长吻细颈,头顶双角,尾带回勾,12条小龙身姿步态各不相同,各具神态。

  小龙都是手工制作,据介绍,工匠先用金条掐编出身体,然后插上尾巴和角,最后用錾子錾出鱼鳞纹的装饰。做工精细巧妙,群体组团出行,气势磅礴,令人震撼。

  据专家学者分析,认为这些小金龙是古时道教投龙仪式中所用的法器。

  黄金碗和小金龙都是出土于西安南郊的何家村,多年前,我曾租居在何家村一带,也因此对这两件文物印象深刻。

  知识链接——投龙仪式

  投龙祭祀的活动来源于道教的天、地、水三官信仰。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惯用“沉埋”形式,祭山用“埋”,祭水用“沉”。早期用于“沉埋”的祭物,有金银器、铜器等。唐代逐步形成了沉埋金龙玉简的固定礼仪。它的一般方式是将写有愿望的文字玉简和玉璧、金龙、金钮等器物一块用青丝捆扎,待举行醮仪后,再投入名山大川之中,作为升度之信,以奏告三元。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首饰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