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汇海首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古代妃子们是如何上厕所的?

作者:首饰网
文章来源:本站

  夏朝时期的厕所称为圂,就是在猪圈上面搭一个简易平台,这是最早的如厕方式;春秋战国以后有了宫殿后蹲猪圈就不合适了,于是变成了一口大缸,如厕时直接坐在大缸边,但蹲在缸边是个技术活,比如晋景公姬獳就是在如厕时掉粪缸里淹死了。

  图为西汉梁孝王后陵墓出土的厕所,为蹲便入厕,为石质,右手边还有扶手。

  传说汉高祖刘邦虽贵为汉朝开国君主,但做事还带着痞气,一次和大臣开会时内急,抓起头上的帽子就地解决了,受刘邦启发,汉朝的厕所越修越小;到了唐朝厕所修成了用墙隔开的方形,槽子里还有瓦片用来阻隔尿水四溅。

  古代女子用的夜壶。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964年灭后蜀,缴获了一个光彩夺目的盆子,上面镶满珍珠、玛瑙等宝石,一向节俭的赵匡胤对盆子爱不释手,后来手下说这个盆子是当年后蜀孟知祥的便盆,赵匡胤大怒,但由此宋朝出现了便盆,陶的、铜的、瓷的、木的都有。

  图为清朝的便盆和便凳。

  明清时期已开始使用马桶了,皇帝妃子使用的马桶称为“官房”,每个主子的宫殿存放官房的地方叫“净房”。需要方便时叫下人传来“官房”,妃子们根据身份地位不同,如厕舒适度不同,但方法都一样。马桶里垫着香料或者稻草,马桶上放一个中间挖空的坐凳,妃子们就坐在凳子上方便。

  图为重庆万州保存至今的清代公厕,由条石砌成,只能男性使用。

  方便完后马桶被下人取出,倒入粪车,统一由专人运出紫禁城。清初小说《照世杯》记载清朝民间如厕已普及草纸了,而宫内的皇帝妃子们也是用纸,但用的是更加细腻光滑的厕纸,晚清宫女回忆录《宫女谈往录》描述慈禧如厕用的纸叫白绵纸,又柔软又干净。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都要上厕所。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胄,也不论是男是女。而如厕这件在我们看来很平常的小事,放到古代似乎有些难度,尤其是深宫后院的妃子们。

  原始人类解决内急时,厕所自然是无边大地。整个大地都是侧所,也不会红脸皮。后来人们学会了挖坑,即在野地上随便挖个坑,污秽造作满了就用土填埋上。

  直到人们意识到了卫生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厕所才得以诞生。于是乎,室外的“坑厕”打开了这一领域的新篇章。

  可考证的最早的厕所,是位于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遗址的一处距今5000年前的厕所。古时候的厕所于房舍外建立,上有茅草做顶,也因此有俗称“茅坑”、“茅厕”。和现在一些农村地区的旱厕情况类似。

  当然了,这都是室外的如厕工具,多少有些不方便。为了晚上起夜轻松一些,就有了可以放在室内的夜壶,不过多是用来小解。

  再到后来,上层人士等开始追求雅观。这才有了可以放在室内的移动厕所——“马桶”,不过此马桶非彼马桶。

  中国人的马桶由木头制成,形如椅子,后有靠背,两侧有扶手。也配置盖子、香灰等防止臭味外露。

  而古代妃子们用的正是这款终极厕所——马桶。由便盆和便凳组成,具体配置和装饰会因等级高低存在一些差异。

  清理的时候只需把便盆取出,由宫人倒入粪车,每天固定时辰由专人运出紫禁城以保持宫中整洁。为了防止臭气熏天,紫禁城中没有设置一处蹲坑样式的公厕。

  工具明白了,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妃子们出恭的流程。身为皇帝的女人,待遇就是必须得有人伺候着。

  通常主子们有了便意时会吩咐传官房(厕所),宫女听到后就会扶着她们前去。到了官房,撒香灰的撒香灰,负责净手的就准备好水和帕子。

  不仅如此,还要有人帮着更换衣物,因为妃嫔服饰繁琐厚重,如厕时不方便以免沾到污秽。

  听起来,妃嫔如厕的排场还是挺费事儿讲究的。不过比起她们,慈禧出宫的排场完全可以用奢华二字形容。

  到了官房,会有至少四个宫女服饰慈禧更衣。为啥要四个人呢?因为老佛爷的衣服金贵,不许有褶皱,得有两个宫女当衣服架子,把大袖举起来。

  慈禧这排完一身轻以后,还需要有七个宫女负责给她穿衣服。最后这擦屁股用的纸也昂贵,是极其精致细软的白绵纸。

  用的时候先由宫女在棉纸上喷水,这水还要喷得足够细才行,以保证棉纸细软不伤肤。棉纸喷湿后再裁剪成长条方能使用。工艺之繁琐令人唏嘘。

  说到这厕纸,演变至今也是经历了不少样式材质。最早的时候是土疙瘩,后来树叶树枝小木棍儿。大多都是蹲着的时候旁边能捡到的东西。

  后来条件好点了,就有人发明了厕筹。这是一种专门的小木条,端部圆滑似舌头,洗洗再用还有感情。有的甚至还有文人题字作画。

  再发展一段时间后,上层阶级出现了帛,甚至还有蝉翼。到了元朝才有人大胆发现纸除了写字还可以擦屁股。

  不过因为纸的做法工艺复杂,价格较高。且其作为文学的载体很受人重视,所以对它在厕所的使用并没有完全普及。

  当纸真正作为如厕用具出现的时候最早是在清早期,此时厕纸工艺简单,手感粗糙。妃嫔们也不爱用,于是仍然是用绢布擦。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史的如厕文化了。相比寻常百姓,很明显,妃子们的如厕条件好的不只一星半点。无论如何,很庆幸古人有如此智慧,使我们免于用右手传承。

  明清时期虽然紫禁城没有一间厕所,但妃子们上厕所却很文雅;夏商周时期虽然有厕所,但却得蹲到猪圈上面,那画面想文雅都办不到。

  老话说“吃喝拉撒睡”,虽然上厕所的事情,难登大雅之堂,但又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包括古代的那些妃子们,那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古代妃子上厕所的那些事。

  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最早的厕所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的半坡居民时期,那时候的厕所就是一排排的土坑,其实跟最近几千年来老百姓的厕所差不多。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和人之间就出现了阶级的划分,在衣食住行方面产生了不同,那同样的上厕所自然也变得不一样了,而古代的妃子们就跟着同时代的贵族们,体验着上厕所的变化。

  最初的贵族上厕所,就是一个挖坑和填坑的过程,贵族想上厕所了,就让奴隶挖个坑,等啥时候坑被填满了,奴隶就把坑填上,再重新挖个坑,这也就是《仪礼·既夕礼》中所说的:

  “隶人涅厕。”

  后来人们有可能是觉得这样浪费,为了发展可持续经济,就出现了“井溷”,所谓的“井溷”就是,人们在猪圈上面搭一个台子,然后蹲到这个台子上面如厕。

  由于猪是杂食性动物,所以上完厕所后的污秽之物,就都被猪处理掉了,即保证了卫生,又节约了粮食,还实现了人猪和谐的效果,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当时的妃子们自然也这样上厕所,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画面,妃子们蹲在猪圈上面酣畅淋漓的时候,猪在下面大快朵颐……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人们发现,粪便不但能喂猪,还能当做肥料,而且当做肥料比喂猪要更划算,加上之前的“井溷”既招苍蝇,还得听猪叫,实在不文雅,所以到春秋时期就改了。

  改成了“蹲缸”,所谓的“蹲缸”就是,古人把类似缸的东西放在厕所之中,里面放点水,当时的贵族包括妃子上厕所时,都蹲在缸上面,虽然偶尔会被里面的污水溅到身上,但毕竟文雅了很多。

  而且储存起来的粪便还能当肥料,加上当时那种“广挖坑,深积粪”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一时之间这种概念先进、功能齐全的厕所风靡起来。

  可我们知道人们身体好的时候,“蹲缸”自然没问题,但如果身体虚弱的话,万一蹲的头昏眼花的,是会出现危险的。这不,很快危险就上演了:

  那是公元前581年的夏天,当时晋景公生病后做了一个恶梦,巫师说他已病入膏肓,并且吃不到当年的新麦子了,晋景公当然不信邪,命人把新麦煮好,一定要吃到嘴里。

  可晋景公刚要吃的时候,突然觉得肚子难受,只能放下新麦跑到厕所中“蹲缸”,或许是太虚弱了,就在晋景公起身的时候,突然腿一软,就跌到缸中,把自己给淹死了。

  晋景公也就成了我国古代,唯一的一位被厕所淹死的君主,虽然晋景公成了人们的笑谈,但也让人们意识到“蹲缸”的危险,于是古人又开始了研发工作。

  经过无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到了汉朝时,终于把厕所改良了,不但将男女厕所分开,还搞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坐式冲水厕所,可以说这种厕所已经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公共厕所了,想想古人的智慧就是高啊!

  那也是因为这种厕所的产生,贵族们终于不用蹲着上厕所了,那些妃子们也不用再“蹲缸”了,而这种厕所不但能坐着,还带扶手,能完美的防止出现晋景公腿软的情况。

  不过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虽然当时的厕所已经很先进了,可那些贵族还不满足,因为他们有了新的需求,就是想实现随时随地、随心所欲,也就是移动厕所。

  正所谓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果然聪明的古人就研究出了移动厕所,比如“虎子”,之所以这么叫,主要是老虎的形状,加上老虎最威武,能够展现男人的威武雄风。

  不过这种移动厕所主要是给男人使用的,而那些女人和妃子们,因为不出门,所以还在用着之前的那种坐式冲水厕所,当然了发展的肯定会越来越舒服。

  而“虎子”在被叫了几百年后,因为到了唐朝时期需要避李渊祖父李虎的名讳,所以又被人们改名为“马子”,但基本上都是一个意思,主要也是供人们小便用的。

  据说也正是因为这个“马子”的称呼,才使人们管厕所里的那个东西叫“马桶”,时间来到了宋朝,终于出现了和我们现在非常相似的马桶,当时人们管它叫“木马子”。

  

古代妃子们是如何上厕所的?

  其实就跟水桶上面加一个盖差不多,只不过形状跟我们今天的马桶非常像,但这种“木马子”不带冲水功能,所以每天都得雇佣专人倒“木马子”。

  自此妃子们也终于可以在房间里上厕所了,然后身边的宫女太监就会帮着把“木马子”刷洗干净,而宫外的老百姓则会雇佣专门的“倾脚头”,帮着倒粪便。

  可以说这种“木马子”一直延续了下去,虽然形状和功能有所改进,但几乎在接下来的一千年左右,人们一直使用它,直到抽水马桶的出现,当然了那时依旧有公共厕所,毕竟天天在房间里上厕所太味儿了。

  而明清时期的妃子们,只能在房间里上厕所,因为明清时期紫禁城里,没有盖公共厕所,当时的皇帝们认为,在皇宫里盖厕所影响紫禁城的整体格局。

  不过那时候的马桶已经发展得非常先进,会根据妃子们的不同品级做不同的造型,以及雕刻不同的花纹,等级低的用普通马桶,等级中等的用瓷器马桶,而最高等级的会用紫檀马桶。

  并且这些马桶上面还会配有专门的坐垫,那些坐垫都是用高级的丝绸包上棉花缝制的,妃子们坐到上面后会非常舒服。

  当时宫女会在马桶里面放入红枣、花瓣、香木等除臭去异味的物品,等妃子们上完厕所后,宫女会立即把马桶端走,送到每天下午三点左右,往紫禁城外运粪便的马车上。

  而上完厕所后,妃子们用的厕纸是丝绸,不过慈禧是个特例,因为她的权势最大,所以用的是最金贵的厕纸。

  据说那种厕纸,是特制的白棉纸,而且在使用前,宫女们会先把纸摊开,用嘴含水喷上一层如雾的细水,然后再用铜熨斗将纸熨平,最后折成有特殊棱角的样式,据说这样的厕纸既干净又柔软。

  而随着慈禧的死去,清朝也很快走向灭亡,从此没有了封建社会,也就没有了妃子。所以说,慈禧使用的厕纸是封建社会中最奢华的厕纸。

  综上,就是古代妃子们上厕所的演化过程,这里面虽然有一些内容说的不是妃子,但在古代女人属于男人的附属品,所以上厕所的情况基本上一致。

  

古代妃子们是如何上厕所的?

  古代妃子上厕所这件颇为隐私的事,你绝对想不到,那些身着霓裳,婀娜多姿的后宫妃子,是怎样解决上厕所的难题的。要知道古代的皇宫里没有抽水马桶,没有抛光便池,她们怎么做呢?

  生活在夏商周秦时期的妃子们,用的是“圂”,即在猪圈上搭建了一个的平台,人拉猪吃。

  春秋时期的如厕方式就是在放满水的大缸上如厕了,十分考验如厕“技术“。也有在地上挖坑,搭上简单木架,盖上茅草,即为“茅坑”。当年晋景公(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国君)吃饱了掉在茅坑里淹死一事,让他”一失足成千古恨”,落个了个不好听的名声,历史上第一个淹死在茅坑里的皇帝。

  到了宋朝,便出现了各种款式的夜壶,男女通用,铜质、瓷质、木质的都有,皇宫中的厕所叫“官房”,需要时就喊奴才抬来“官房”供给使用,比起茅坑还算是文雅了一点,毕竟身份地位高,不能失了面子。

  演变到清朝时期,厕所又称“恭桶”。 在清朝大戏《延禧攻略》中,魏璎珞被降为低等宫女,职责是刷恭桶。她所刷的恭桶就是后宫各处回收的“流动厕所”啦!

  皇宫中的每个寝宫都备有恭桶,供妃子们使用,这些恭桶是由水桶改制,即在水桶上设置桶盖,盖中留一大孔,上厕所时坐上即可。

  恭桶内放入沙子,以防污秽物溅出,挺人性化的设计。咱们奢侈的慈禧太后用的恭桶内放置的则是红枣干,一来掩盖污秽,二来遮住气味,在她眼里,如厕还得按高奢级别来处理。

  皇宫内有专设收集处理恭桶的机构,在内当值的都是些低等的太监宫女,规定时间前往收集旧桶,放置新桶,所有恭桶统一清洗,粪便也是需要回收用来做肥料。

  据说,有的人还会买这些妃子的排泄物,认为她们连排泄物都很“美好”,不少太监还能凭此卖个不错的价钱,作者表示很难想象买家的心理啊!

  上厕所是人们生存的头等大事,毕竟“吃喝拉撒”中的“拉撒”就占据了人们每天生活的一半时间。按照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五谷轮回之所”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地位很高。

  其实历朝各代的妃子们采取上厕所的方式,实际上也是华夏文明发展史的缩影。

  在远古时代,人们不会专门建一座厕所,而是直接找个无人的地方解决掉。记住,是找个无人的地方去方便,这就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

  到了夏朝时开始出现了最早的厕所,但此时的人们把“天人合一”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就是在猪圈上面搭一个简易平台,叫做“圂”,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西周末年,所以夏、商、周的妃子们是要蹲猪圈的。

  在生产力低下的奴隶制社会,“人肥”的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再去蹲猪圈就太说不过去了,这个时候出现了专门伦蹲的地方,只是大号成了一门技术活。因为厕所虽然是单独设置一处,但盛放“五谷轮回之物”的是一口大缸,里面放满了水。

  如厕时要蹲在缸边,不仅要控制排泄物掉下大缸时,里面的水不溅到屁股上;还要注意自己是否有低血糖,否则蹲久了起身时头发晕后会掉进缸中淹死。

  《左传》中就记载,晋景公就是在上大号时掉进粪缸淹死的。

  正是有了晋景公这个倒霉蛋的先例,汉朝时的厕所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时出现了石质蹲厕,右手边设有扶手,非常的人性化,这简直是低血糖的人的福音。

  当然,皇宫中的后妃们也不用担心自己没有在宫斗中死去,反而上厕所时被淹死了。

  到了唐朝时,文明又有了进一步发展。此时的厕所已经完全出现了专门的房间,修成了槽子,里面还用瓦片用来阻隔排泄物溅到白花花的屁股上。

  这比起汉朝的妃子来说,唐朝的妃子幸福的不知道有多少,最起码不用上完厕所就要洗澡换衣服了。

  宋朝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又一高峰,厕所也上起了多式多样,尿壶就是在宋朝开始出现的。

  当时的尿壶有陶的、铜的、瓷的、木的,只要你能想到的,几乎都能找到。

  宋朝后妃们的幸福指数比起唐朝又进步了一大截。

  紫禁城的妃子们使用的马桶称为“官房”,她们存放马桶的地方叫“净房”,需要方便时叫宫女或太监传来“官房”,放肆的排放出体内的排泄物。

  这些深宫的女人,使用的马桶圈上垫着香料或者布锦,马桶上再放一个没有坐板的凳子,如厕时坐在凳子上就可以了。

  妃子们方便完后,马桶会被宫女或太监取出来,倒入粪车,由专人统一运出紫禁城。

  据史书记载:这些妃子们的排泄物,能被运出宫外的太监卖出大价钱,因为这是吃香的喝辣的贵人们的“人肥”。这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比起老百姓的排泄物不知道要肥出多少倍。

  明清时期后妃娘娘们的幸福指数,是之前任何王朝都无法相比的。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说妃子们如何上厕所就得明白一个词,起夜。这是晚上起来尿尿的意思。在当时,每个大户人家是有左右厢房的,分别住了两个丫鬟,她们晚上是要值班的,而职责就是等着主人想尿尿的时候,端上夜壶。让主人尿,尿完就得端走。尿尿的地方则有一个专门的隔间,这个隔间在屋子的后堂,主人可以选择直接在自己屋子里尿也可以去后堂方便,这也是最早的套房!主人方便完就叫通房丫鬟给端走,这样不会臭。所以古代刺客都是从后堂进入的。

  在古代,皇帝的女人是分等级给配丫鬟的。比如美人是有四名丫鬟的,妃子则有十六名丫鬟。她们就是两人倒班,负责侍候妃子的起居,每班各有八个人。其中两名是需要负责起夜的,也就是守着王妃房屋,这两名专门守着王妃尿尿用的。因此,正常来说,王妃扣除两个端尿壶的人以外还可以有六名随从的。这六个人就有负责更衣的,负责倒茶水的,负责吃饭端盘子的,每样两人。

  西晋将军王敦娶了武阳公主,新婚当夜,王敦想体验下公主如何上厕所,却闹了个大笑话!他看到座盆旁有个木箱子,里面装着干枣,以为这是如厕时闲着无聊的“点心”,就将干枣都吃了。

  上完厕所,宫女们又端来了一盆清水和一碗“澡豆”(豆子研成的细末)王敦又以为这是上完厕所给自己补充营养,就把澡豆泡水一起也给喝了,可后来问了一下武阳公主,他却彻底傻眼了,原来干枣是用来堵塞鼻孔用的,而澡豆和水是用来洗手的。

  这则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可见后宫妃子上厕所都非常讲究,如果现代人穿越回古代,很有可能也会像王敦一样不明就里,闹出笑话。

  我国最早的厕所诞生于距今5000多年前的陕西半坡遗址,考古人员在挖掘时发现了几根土棍,厕所也只是几个小小的坑,人们上厕所先要挖坑,挖完之后再快速填埋,下次上的时候再挖下一个坑,所以当时的厕所是“流动的”。

  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西周,有了《仪礼·既夕礼》记载的“隶人涅厕”的说法,也就是贵族上厕所不管挖和埋,全交给奴隶去处理,这便是“坑厕”的起源。

  由于坑厕对天气依赖程度很高,刮风下雨容易影响到上厕所人的心情,于是在厕所周围围起了石壁,上面搭上了茅草,民间将其称之为“茅厕”或“茅房”。

  虽然厕所有了,但毕竟污秽之物不可久留,古代人采用了一种“可循环的方式”,从秦朝开始,直接将厕所建在了猪圈上面,人需要走梯子上坡道上厕所,污秽之物掉落到猪圈中,杂食的猪一哄而上,抢而食之,既当做了“饲料”,又保持了卫生,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不过妃子们在大庭广众之下上厕所难免不雅观,这种方式后来也进行了改进,从室外移到了室内,改成了“大缸”,但上厕所时却不分男女,谁先来谁先上。上厕所就蹲在缸边上,缸里面盛满了水,偶尔会有水花溅出,这就十分考验妃子们的“压水花”技术了,水如果溅到衣服上十分污浊,而且蹲久了腿还容易麻,站起来有时会头晕,那时候上厕所真的是项技术活。

  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就发生了这样一个意外,一位巫师对他说“大王,您恐怕吃不到今年的麦子了”,晋景公大怒,将巫师拖出去斩了,等那年麦子成熟时,晋景公赶紧让人呈上来一碗,可肚子却突然一阵剧痛,他感觉去厕所救急,可等他完事后腿一软,直接跌到缸里淹死了。上厕所还有风险,这厕所安全性太差,必须改良!

  从此之后,妃子们不但不用再蹲着上了,由此出现了“座盆”,旁边还有扶手,年老体弱的妃子们也依然可以轻松起落,相当的人性化。

  汉代时,高祖刘邦还无意中发明出了夜壶。一次,汉高祖和大臣们正在开会,突然内急,一时找不到厕所,于是抓过来一个大臣的官帽,用官帽解决了问题,刘邦一看官帽形状很符合临时方便,于是就在皇宫里进行了普及,妃子们上小号既隐私又舒适,但上大号就不行了。

  妃子们上大号还要用座盆,但此时已经有了“冲水服务”,在汉朝梁孝王刘武的墓中有一处厕所,里面出土一套完整的石质坐便器,在坐便器的后墙上,凿有一条冲厕所的水管通道,由此可知妃子们也讨厌臭味,对于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

  到了唐朝,夜壶名称从“虎子”改为了“马子”(避讳李渊祖父李虎名讳),其形状也逐渐改大,水桶上面加个盖,与现在的马桶样式越来越像,但由于没有冲水功能,所以妃子们上完厕所需要专人倒掉冲洗。

  宋代开始,男女通用的夜壶被大量制作,妃子们根据身份使用的夜壶也并不相同,有木质的、陶制的、铜质的,甚至还有镶金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明清时期,皇宫里座盆被称为“官房”,像慈禧太后的官房就是檀香木所致,外表如同大壁虎形状,壁虎的四条腿伫立在地上,壁虎的肚子就是排污纳垢之地。

  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成祖朱棣,当时就是以南京故宫为蓝图修建,但72万平方米,9000多个房间中却无一间厕所,全部使用马桶。因为皇帝认为皇宫神圣干净,在哪里盖厕所都容易影响到皇宫的气派。

  妃子们的马桶上会放置专门的坐垫,马桶内部还会放有香木、红枣等物品去除异味,每天用完后由专人运送出。据说还有不少人会托人购买妃子们的排泄物,因为人们觉得宫廷里的人吃香的喝辣的,拉出来的东西也营养价值不低,可以当做肥料。

  慈禧上厕所非常讲究,堪称复杂的工程,整个过程由12人协作完成,慈禧上厕所从不用手。将官房送来后,由宫女将慈禧太后的衣服脱下,让4个人上下左右举着衣服,怕产生褶皱。太监在官房内填入松香碎屑后,慈禧坐上,旁边的宫女看到慈禧用力后还必须内心默念“加油”,等排泄完后,宫女们还要用口含水,喷在白棉纸上,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既要有温度,也要感觉到绵软,宫女为此不知联系了多少年,然后将白棉纸裁剪成四四方方使用。这样的纸温度刚好,就是好像不太卫生!

  妃子们上完厕所擦屁股也很重要,最早的时候使用的是竹子做的木片,一刮一擦,还能反复使用。后来有了纸张也不敢轻易使用,因为不环保还贵。

  蒙元时期,厕纸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不过却十分粗糙,一直到了清代才改进的绵软了许多。清代妃子在使用前还需要不断摩擦,让其更加柔软,然后才会使用。

  明朝时,妃子们还曾使用蚕帛所制的厕纸,有一次,明孝宗看到一个宫女在清洗蚕帛,便好奇地问,清洗这种脏东西干什么,宫女回答道,这个材料十分珍贵,洗干净还能做衣服,让明孝宗大为震撼,于是为了不浪费,下令将蚕帛停用,一律改为草纸。

  古代妃子上厕所没有抽水马桶,只能采用香料遮盖异味,随着马桶的出现,文明方式得到了提升,从木片到厕纸也让如厕过程更加舒适,由此可知,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么美好啊。

  俗话说人有三急,不管你是皇帝还是妃子还是平民百姓,上厕所是从古至今每个人每天都需要经历的事情,古代妃子上厕所的事,当然也是随着时代不同,工具也不同了。

  我国最早的茅坑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西安半坡氏族部落,不过那时候只有坑没有茅,坑满后就用土填上,另找新地。

  到了先秦时期,就是在猪圈上搭一个平台,你在上面思考人生,下面冷风直吹,猪应声而来就帮你消化了,这种人猪和谐共处的建筑在周朝叫做“井溷”。

  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大缸的如厕方式,缸里放满水,不管男女,都坐在缸边如厕,这可是件技术活,要懂得压水花,不然水会溅到屁股。

  秦汉时期,就有了今日厕所的雏形了,不仅有蹲式厕所,连坐式的也有了,到汉代的时候,男女厕所就开始划分区域,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冲水厕所。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上完厕所一般用小竹片来刮,当然妃子会用麻布、丝绸这些来擦屁股。

  到了魏晋时期,名士的风流和潇洒,固定的厕所已经满足不了他们,他们需要的是随心所欲、随时随地、想拉就拉,于是就出现了风靡数百年的便器——虎子,四只坚实的虎腿,让使用者蹲下使用时,便可以连绵不绝一泻千里。

  “虎子”这东西女性用的少,虎子名字到了唐朝因为要避讳李渊爷爷李虎的名字,改成了“马子”,这样用马来形容便器的传统保留了下来,到了宋代,“马子”经过不断的改良,由精致的兽形向简单的桶形或盆形改变,于是简单实用的“马桶”风靡全国,宫廷到民间都用上了马桶。

  到了明清时期,就出现了类似马桶的“官房”,存放马桶的地方叫“净房”,需要方便的时候便传唤宫女或太监把“官房”拿来。这个“官房”是椅子形状,在便器上铺上软垫,而下面的便盆则是抽屉式,可以移动,盆内装有锡质内胆,在盆底还会铺一层干松香末,让如厕的人沐浴在芳香中。

  故宫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间,但是没有一间厕所,这是为了保证紫禁城的空气质量,当时宫里人无论身份高低都用便盆,排泄之后就有专人倒入粪车运出紫禁城。

  慈禧太后想要上厕所的时候,便说传“官房”,就会有几个宫女行动起来,各有各的差使,一个去传专门侍候官房的太监,太监把用黄云龙套包着的官房恭恭敬敬的顶在头上,送到寝宫门口,然后把黄云龙套打开,请出官房,由宫女捧进更衣室,而慈禧太后则由宫女侍候着宽衣解带。还有的宫女赶紧去取油布,把地面铺起来。

  慈禧太后使用的厕纸,都是宫女加工好的 ,将领来的细软白绵纸,一大张裁开分好,然后轻轻的喷上一点水,喷的比雾还细,把纸喷的发潮发蔫了,然后用铜熨斗轻轻的走两遍,随后再裁成长条,垫上湿布,热熨斗再一来一往,这样又柔软、又干净、又有棱角的便纸就可以放着备用,纸熨两遍一个是为了干净,还有一个是把纸毛熨倒,这样的便纸就不会因为没有纸毛发滑,也不会因为有纸毛而发涩!

  慈禧用的“官房”是檀香木做的,外边刻着一条大壁虎,四只爪子抓着地,就是“官房”的四条腿,身上有隐隐的鳞,肚子鼓鼓的憋足了气,正好做官房的肚子,官房的肚子里,是香木的细末,便物下坠后,就会被香木末包起来,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恶气味了!

  一切完毕后,官房由宫女捧出寝宫,在门外侍候着的太监,双手接过官房,再用黄龙云套包好,头顶着官房回去,清除脏物,重新擦抹干净,填充香木末等着下次使用!

  古代妃子上厕所当然都是有宫女和太监侍候着,只不过应该没有慈禧太后这么讲究吧!

  关于古代妃子如何上厕所的问题,伺候过慈禧的一位宫女的回忆为我们呈现了许多细节,由此种种,人们就能看到封建特权阶层的穷奢极欲,若要往前追溯,我国使用马桶的时间可往前推进上千年。

  曾有人专门专访过一位在慈禧身边服侍多年的宫女,听她讲述过在宫里的点点滴滴。由于紫禁城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历朝历代一直严禁烟火,就算是到了冬天也不许烧煤和劈柴,但北方的冬天太冷,总不能靠一身正气取暖吧,所以,工匠们把劳动人民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将皇家居住的宫殿变成一个大暖炕,也就是将皇宫建筑悬空,在大殿下面修建一层类似于当今地下室的结构,每逢降温时,就将烧好的炭推入加热区域,进行供暖。

  

古代妃子们是如何上厕所的?

  为了卫生,设计师在规划之初就抛弃了皇宫里面的厕所,但宫里皇族、宫女、太监等好歹也得有上万人,得解决他们的上厕所问题呀,不然宫里真就成人粪垃圾站了。于是,取暖烧烬的碳灰光荣上场,宫女、太监上厕所的时候,解大手用便盆装炭灰,完事盖好,解小手则用便盆,统一倒在恭桶里,再由专人定时运送到宫外。

  权贵阶层上厕所的方式则有些与众不同,以慈禧为例,一旦她令下“传宫房”,各部门就要开始忙碌了。先有宫女去传侍候慈禧叫起的太监(负责慈禧上早朝,起床、梳洗、早膳的太监),宫女回来,太监也跟随而来,太监在慈禧寝宫门外请完跪安,再将用黄云龙套住的宫房(马桶)恭敬地顶在头顶,等待宫女将请出来的宫房(便携旱厕)捧进更衣室以待使用。

  与此同时,第二个宫女,优雅地从更衣室取出一块油布,迅速在地面撵平,垫在被捧进来的旱厕下面,待旱厕放置平稳,摆放完毕手纸便可入座释放五谷轮回之物,慈禧所使用的马桶是壁虎造型的,人直接坐在壁虎背上就可以尽情释放山洪海啸。如何避免如厕时散发出不良味道的尴尬呢?

  早有奉承之人在这旱厕上做了贴心设计,他们在木质壁虎肚中铺上一层香木碎屑,跟猫砂效果一样,粪便下去完全被香木包裹住。所以整个过程,在旁边伺候的宫女基本不会闻到什么异味,就算闻到也不会声张,因为多嘴的,早就人头落地了。

  一旦这个放松身心的程序结束,宫女就将便携旱厕捧出寝宫,在殿外等待的太监再次用旱厕保护衣将旱厕包裹起来,捧到指定清洁场所,取出粪便,清洗干净,再填充香木,准备下次使用。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慈禧所使用的手纸,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讲,算是湿纸巾,只不过用的不是无纺布。特权阶层的享受观总是令人咋舌,在一张小小的手纸动用了诸多心思。起初宫女们将专用的大白棉纸裁开,往纸上喷上比雾气还细的水,待纸张到微湿、起皱状态,便马上用铜熨斗(铜质容器里面装上炭火)朝上面轻轻过几遍,光是这样纸张柔软度还不够,还需要最后一道工序:在熨过的纸张下面垫一层湿布,又用熨斗走个来回。这样做的手纸,既平整又柔软,棱角分明,就这样,普通白棉纸被注入了灵魂。

  而光绪帝用的就低出不少档次了,把常见的硬纸,薅来揉揉就用(去硝之裱心纸),估计会有点刺挠。

  在历史上,关于如何正确上厕所可还真就闹出过笑话,西晋大将军王敦当了武阳公主的驸马,新婚之夜去上方便,刚进厕所,就惊呆了:这公主家的东西就是精致,连厕所都修得像宫殿一样,外观虽好,味道还是逃不离人粪奥义。在大将军准备蹲坑尽情挥洒之际,猛然发现厕所里面有个漆箱,里面竟然装着些枣干,王敦再次感慨,皇亲国戚真是讲究到心坎里去了,做事简直不要太周到,还担心我上厕所费力气,特意放些大枣给我补充体力……

  王将军上吃下排,在厕所的臭味萦绕中愉快地吃完了那盒干枣,事情完毕,丫鬟不紧不慢地端来一盘水,和一碗澡豆。王敦更是惊奇,公主家与平凡百姓家真是云泥之别,上完厕所还送饮品,今后在这里不知还要享多少福,当即端起澡豆就着水一饮而尽。丫鬟一看,笑得腰肢乱颤,原来那些枣干是用来塞住鼻子,抵挡茅厕中的臭气的,而澡豆就是豆粉加其他成分,用来洗手的,想不到这驸马爷竟然将这些东西都吃了,丫鬟不笑才怪呢。

  虽说我国在宋朝就出现了公厕,但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直至清明两代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管理模式,公厕资源更是惨不忍睹,就连京都的公厕也少得可怜,要命的是还要收费,要是遇到真急的,根本来不及找厕所,当街就操练起来了。那时候的百姓,不光是人在街上拉,就连牛羊马粪也泼洒到大街上,国都街道成了垃圾站,脏污横流,蝇蚊成群,且不说疾病,光那味道就够人喝一壶的。这种情况,一直到晚清,才有所改观。

  在公厕变现领域,明末清初时出了个商业奇才,一位老者有天进城,发现城里面的厕所居然要收费,奈何实在憋不住,又爱面子,就忍痛出钱去体验了一把,心里总觉得这钱花得不甘心,干脆就在这个收费厕所附近蹲守起来了,几天后,一个新奇的创业项目从他脑海中升腾起来。

  说干就干,他刚到家就找人挖坑,建起厕所来,主体完工后又花了一笔钱给厕所来了个硬装,大白墙刷好,又在上面挂点文艺作品做装饰,甚至还托人给厕所取了个文雅的名字“齿爵堂”。厕所建好了,去哪里找客源呢,老人家脑瓜子十分灵光,特意找村里的秀才搞了一批厕所开业宣传手抄报——请大家来拉屎。大伙寻思着,我凭啥要来你家拉屎啊?他觉着厕所光是免费吸引力还不够,接着又放了个大招——免费送高级手纸。

  就这样,让方圆几里的乡亲告别土坷垃、砖头、瓦块擦屁屁,改用柔软厕纸的公益大旗在乡民们口口相传中缓缓升了起来。

  厕所周围风景优美,内部壁画有山有水,关键是还送手纸,大伙再也不用被土坷垃刺挠了……来拉屎的人多了起来,甚至有些妇女也慕名而来,老者又建了几个女厕。

  可能大伙就奇怪了,上他厕所免费还送厕纸,用啥赚钱?

  原来人家早就计划明白了,他图的就是大家的屎,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农民,将大粪卖给他们,稳赚不赔。天长日久,细水长流,不赚钱都难。

  上厕所就涉及到用什么擦屁屁,古代不像今天有手纸和智能马桶,然而,这些在劳动人民的智慧面前都不算事,我国古代人民在大千世界中选中了木片或竹片,放锚完毕,用来剐蹭即可。

  直到某一天有幸目睹了古人用的屎橛子,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原来他们早已领先我们数千年,在讲究环保面前,我们连孙子都不算。当然,还有些人选择了方便,目之所及,一切皆有可能,他们就地取材,鹅卵石、瓦片、土坷垃和树叶都被纳入到拉屎生态链中来,有些地方也用玉米棒子……

  拉屎的文化在中国蓬勃发展发展的同时,也从国外社会中也诞生出多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

  在古罗马,公共厕所成了人们最重要的的社交场合之一,如果你看到过他们的厕所遗迹,一定会惊叹,这该死的智慧,复古雅致的聊天室,气氛融洽的社交空间,让今天所有在潮流浪尖疯狂的娱乐场所黯然失色。一大群人在多达数百个坑位的大厕所里面,享受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粪味,同呼吸共命运。谈着家长里短,讲着人间情长,说着人生抱负。

  这样气质出尘的公共场所魅力绝不会止步于此,里面还有更刺激的事——搅屎棍公用!你能想象吗?在一根木棍顶端裹上海绵,一个人擦过S之后,再将这根传递友谊的“火炬”放进一个陶罐里面,下一个人继续感受着四面八方菊花的不俗风情。公厕出资方为了杀菌,特意在陶罐里面盛装盐水或食醋,人一旦多起来,就很容易出问题,比如上一位使用者没有洗干净,下一个就拿起来用……或者这个罐子里面的液体好长时间没更换,人们用海绵蘸着一罐S汤周而复始地擦着屁屁。

  到古希腊地界,人们擦屁屁的工具就跟我们有些雷同了,他们用的是鹅卵石和碎陶片。考古学家曾经在古希腊遗迹中发现过一些边缘光滑、质感跟石头类似的玩意,起初他们还以为是古人用来下棋的棋子,后来通经化学检测,有人立马干呕起来,原来这些石头上面残留有大量已经矿化了的人类粪便。不久之后,又有许多类似的石头在地中海沿岸的公厕遗迹里面被发现,这次现代人才算开了眼界。按照人类奢侈定律推断,应该会有人专门去采集些扁平光滑的鹅卵石,当做定制款卖给贵族阶级。

  在人类诸多奇奇怪怪的卫生处理办法背后,你总能找出那么一两个不忍直视的操作方式,历史上出现过脱下裤子就拉,薅一把羊毛擦干净就走的维京人。如果他们在海上航行,方便完再用海水洗一洗,基本不会有菊花能在洋流的强力腐蚀下幸存,于是,海洋乘客们欣然接受了大自然的馈赠——柔嫩多汁的蛤……

  犹如女人如何清理月经,上厕所也是近似一部中国史。先说说我所见到的上厕所方式的转变,那些年,在农村嘛,小便是木桶,大便是蹲粪坑(方形且深的坑旁边蹲)。之后上学了,小便是尿池,大便是“一条沟”,又臭,又防流水。现在小便是小便器,大便是大便器,一些家里是马桶。

  明清时候,原来是紫禁城,现在是故宫嘛,里面没有厕所,基本上用“马桶”,另类的马桶,椅子下面接一个盆子(或瓷器),简称“坐便器”,妃子皇帝所用的叫“官房”,由专门的太监宫女负责,放这玩意的地方叫“净房”,太监宫女的则是“便盆”。

  慈禧所用的“官房”豪华,檀香木做成,做工精细,外面刻着一只栩栩如生的壁虎,官房外貌也似壁虎,“肚子”便放盆子,里面装着粉末的香木,东西进笼,没有恶臭味,没有响动。

  先秦时期的人不叫上厕所,而是蹲猪圈,那叫“圂”,在猪圈上搭两块板子,居高临下,著名的一种死法,就是“上厕所”淹死,这人是晋景公。发展到后期,又用一口大缸,人便坐在缸沿,这是个技术活,稍不注意飞溅起一点污水,还有可能掉进去淹死。

  汉朝的厕所开始往小发展,起因缘起刘邦,某次上朝,刘邦内急,为了不误事,直接拿来文官的帽子当厕所用,受到启发,厕所小了。在梁孝王之王后墓中,发现一厕间,石质的扶手,靴状的脚踏石。在汉代,类似今天的农村,厕所普遍和猪圈相连。值得一说,那时候还有公共厕所,专人管理。

  唐朝时,已经往坑厕方向发展了,都是现在的蹲厕,围墙砌成方形,高端大气,专门修建,专门装修。宋朝跟唐朝也差不多,小户人家修建不起坑厕,多是木桶,每一天还很有人来搜集,衍生出一个叫做“倾脚头”的职业,城市里的公共厕所有“所长管理”,所以宋朝城市的卫生干净。而明清则少,清朝的要钱,随处大小便,城市熏人。

  纸未发明前,用厕筹,擦屁股的“纸”,竹片或木头制成,一些做工精致,可重复利用多次,制作过程也是技术活,否则不舒服。以前农村很多都是竹片。

  纸出现后,依旧是厕筹,技术不高,纸多用来记录等,也可以用丝绸,后来用粗纸,然后是纸。慈禧用的纸是白棉纸,裁剪、熨平、喷湿后,慈禧太后才肯用。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首饰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