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汇海首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历史上,蓝玉的死到底冤不冤?

作者:首饰网
文章来源:本站

  蓝玉冤不冤,要看从什么角度看。

  ↑蓝玉案牵连甚广,历史罕见↑

  1、从朱元璋角度看,他其实并不管蓝玉冤不冤枉,他用绝对的政治理性去估量蓝玉这个人对皇权的威胁。整个蓝玉案过程中,朱元璋仅存的一丝感情,就是把这位儿女亲家由凌迟改为剥皮,据说蓝玉死后一整张人皮都被剥落下来,存放到了蜀王府邸,直到明末李自成攻破蜀王府,仍能找到这张人皮,这一丝丝温情,面目可怖。

  2、从蓝玉角度来看,他当然是冤枉的,但是,他恐怕更会感慨自己倒霉!要是朱标还活着,蓝玉恐怕不会死,只要熬到朱元璋翘辫子,蓝玉就可以凭借他和朱标深厚的感情以及利益关联,谋取更高的官位,可惜,老朱太能活,而朱标又没福气,英年早逝。

  后世很多文献都记载了蓝玉的嚣张跋扈,似乎说明蓝玉咎由自取,然而仔细想想,蓝玉为什么就敢那么猖狂?一句话——有大靠山!

  蓝玉和徐达常遇春等人不同,他应该算是第二代功臣,在明朝立国后,蓝玉和冯胜等人替明朝立下不朽军功,在徐达常遇春等人去世后,蓝玉更是风头无两,被朱元璋倚重,朱元璋此人最喜政治联姻,也因此,蓝玉得以成为太子朱标的舅父。

  ↑朱标是蓝玉最大的靠山↑

  朱标刻意也好,发自真心也好,他和蓝玉的关系非常密切,朱元璋经过认真观察考量,发现朱标可以驾驭蓝玉,于是尽管蓝玉猖狂不法,朱元璋忍而不发。

  蓝玉之所以猖狂,并非无脑为之,而是有恃无恐,这个最大的靠山,不是朱元璋,而是太子朱标。在朱标的护佑下,尽管蓝玉有诸多劣迹,但仍然被保了下来,朱元璋发出过非常明确的警告——“梁国公”改为“凉国公”就是政治信号,然而蓝玉算准了朱元璋的软肋,只要保持住和朱标的感情利益关系,朱元璋也拿他没办法。

  当朱标死后,朱元璋几经考虑,没有选取燕王朱棣等皇子为继承人,而是选择了朱标之子朱允炆,朱允炆哪能驾驭得了蓝玉,朱元璋必定要斩除蓝玉这样的功臣集团。

  ↑朱元璋的政治手段是蓝玉根本比不了的↑

  此时,即使蓝玉政治嗅觉敏锐,提早意识到大事不妙,也已经晚了,朱元璋通过布局,已经成功把兵权分散到各个皇子手上,蓝玉即使动过造反的念头,也没用,他掌控不了兵权。

  蓝玉却也无开国公常升的觉悟,心存侥幸,不肯早早自杀,已图换取家人的性命安好,当然,蓝玉也没有那个时间去算计考量,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初,蓝玉被捕,仅仅过了几天,二月初十就被杀,而常升则是在四月份才被牵连进去,常升此时已经看出朱元璋清楚功臣二代集团的政治决心,于是自杀或者慨然接受赐死(待考证)。

  ↑蓝玉的下场是无比惨烈的↑

  耐人寻味的是,蓝玉被杀后三个月,朱元璋为了给全天下一个交代,发布了《逆臣录》一书,可是这本书中并没有蓝玉和常升这两位公爵的供词!我们可以猜想,其中可能的原因是谋反确无实锤,而蓝玉嚣张强悍,不肯屈打成招,宁死不承认,甚至在已知必死的情况下,破口大骂朱元璋,这些内容哪能记载下来!这本《逆臣录》由于存在太多逻辑硬伤,后来被朱元璋下令收回焚毁,流传于后世的目前仅见两本。

  最后,从被蓝玉依仗权势欺压过的人的角度来看,蓝玉死的当然不冤,而是死有余辜。

  当他怒冲喜峰关关门的时候,当他强暴元妃的时候,当他纵容恶奴称霸乡里,强占民田,横行不法的时候,可能无论如何都不相信自己会有报应吧,而且报应不爽的这一天来的这么快,这么残酷,其子蓝闹儿,蓝太平,其兄蓝荣,侄儿蓝田,全部凌迟而死,蓝家最终被灭族,满地鲜血偿还了受害者的眼泪。

  1389年,蓝玉捕获蒙古贵族近8万人,夜半冲进王妃帐篷,不顾礼义廉耻,强行霸占了蒙古王妃。王妃羞愤难耐,选择自尽。朱元璋大怒,蓝玉却笑着说:“活捉8万蒙古人也有罪,这个国家,谁还有功?”

  朱元璋在打击淮西官僚集团的斗争取得胜利的三年后,他将屠刀对准了凉国公蓝玉,再兴大狱,株连数万人。蓝玉的死对于明朝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他的灭亡,代表了明朝元老级别的功臣宿将已经屠戮殆尽,虽有极个别的得到了善终,也不过是告老还乡或是有心无力。

  朱元璋在杀功臣宿将这件事上,下手稳准狠,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做“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前有胡惟庸,后有蓝玉剥皮实草,明廷上下人心惶惶,老臣一面对伴君如伴虎的现状心寒而极力自保,新臣被震慑收敛锋芒宁不作为也不可有所为。

  蓝玉入狱后,朱元璋派吏部的人去审讯,吏部尚书詹徽问蓝玉谁是他的同党,蓝玉说,詹徽就是我的同党。蓝玉话音刚落,詹徽就被拿下了。就因为蓝玉一句话,詹徽也被处死了。

  杀个尚书就像杀个蚂蚁一样。在这样的环境里,所有人都只顾自保,无暇顾及他人。

  朱元璋为了稳固大明江山作出的努力,却不想正是这场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为朱棣“靖难”埋下了伏笔。

  那么,蓝玉之死到底冤不冤呢?

  蓝玉是定远人,他长得又高又大,虎头虎脑,膂力过人,武艺又好,两军交锋,勇不可当。早期因为姐夫是朱元璋麾下的大将常遇春,而加入到了反元农民军行列,在姐夫的指挥下,蓝玉被历练的勇猛无敌,所向皆捷,凭着赫赫战功从普通的士兵提拔到了军事将领。

  常遇春不是任人唯亲的人,蓝玉也不是靠姐姐的关系挤进功臣之列。所以,抛开蓝玉的结局来看,他的确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每一步的晋升都是靠自己血肉之躯,一刀一枪,用命和血换来的功勋,首先这是不能抹杀的。

  常遇春多次在朱元璋面前夸赞蓝玉履建战功,时间长了,混了个脸熟便渐渐得到重要。蓝玉便从姐夫的麾下开始独当一面。从洪武四年起,他先后随傅友德、徐达等南征北讨。

  洪武五年,朱元璋二次北征沙漠,蓝玉为先锋官,先出雁门关,打败扩廓帖木儿游骑。

  洪武七年,明军在蓝玉的带领下,迅速攻克了今河北张北地界,俘获元军将有60人之多。蓝玉之名让元军闻风丧胆。

  此后,蓝玉越战越勇。

  洪武十四年之前,蓝玉凭战功被朱元璋封为永昌侯,俸禄二千五百石,并赐予世袭爵位的凭证。

  洪武十四年,是蓝玉政治生涯的转折点,蓝玉跟随傅友德、沐英征讨云南,蓝玉冲锋陷阵,占大理,擒元廷平章达里麻,梁王在逃亡途中死去,曲靖一战的胜利,为明王朝的大军打开了云南的东部门户,战后评功,蓝玉功劳尤大,增加俸禄五百石。

  朱元璋为了犒劳功臣,又一次把儿子献出来联姻,将蓝玉的女儿嫁给了蜀王做王妃。这时候蓝玉风头无两。

  洪武二十年,这是蓝玉征战的巅峰,他率领轻骑冒着大雪出兵,杀元廷平章果来,擒果来的儿子,蓝玉一身军功威名远播,在内又是皇亲国戚,是朱元璋的亲家,是皇太子妃的舅舅,无论是军事上的仰仗,还是国公的头衔,蓝玉都确切无疑的成为了大明王朝的中流砥柱。

  然而,洪武二十五年后,蓝玉盛极而衰,骤然灭亡。

  蓝玉是粗人,没什么文化,行事又嚣张。但是要知道蓝玉对于朱元璋来说并不是开国功臣,他是征讨之功,所以即便是他在朝廷上显赫一时,也远远不如徐达和常遇春对于朱元璋,对于明廷的意义。

  但是这个道理蓝玉并不明白。

  朱元璋将蓝玉比作是汉朝的卫青和唐朝的李靖,在洪武二十一年捕鱼儿海一战封神后,准备封他为“梁国公”。但是蓝玉却不顾副将阻拦,将朱元璋的叮嘱抛之脑后,那晚,蓝玉冲进了蒙古可汗脱古思帖木儿的营帐,看着元王妃瑟瑟发抖的身子垂涎三尺。

  元妃受辱,传入朱元璋耳朵里,雷霆大怒。将本要封为“梁”改为了“凉”,并将丑事刻在他的丹书铁券上。

  然而,蓝玉并没有借此收敛。

  在军队中他任免将校,自作主张,不向皇帝请示。北征回师的路上,经过喜峰口(今河北省迁西县境内)的时候,因为是深夜,守军没有弄清情况,未开关门,蓝玉一怒之下便下令叫士兵破门而入。

  蓝玉蓄养了几千奴仆义子,纵容这些亲信为所欲为,欺男霸女,强占民田,御史苛责问罪,蓝玉还以军工自持,要求严惩那些御史。

  朱元璋要让他做太傅,他不领情还口出狂言说自己做太师也做得,如此一来,朱元璋对他容忍的极限也就到了。

  朱元璋迟迟不肯对蓝玉动手的主要原因在于,蓝玉是太子朱标的人。当年蓝玉北征归来,发觉分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表现异常,就对皇太子朱标说燕王有“不臣之心”,让太子审慎对待。

  蓝玉纵然跋扈,对太子朱标是忠心不二。第一,蓝玉是朱标的妻舅,关系非同寻常。朱标一日掌权,蓝玉就一日显赫荣耀。第二,蓝玉虽然智慧不足,但武力有余,他能够帮助朱标守好大明的江山。

  但是,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蓝玉最大的保护伞死了,蓝玉就成为了大明王朝的雷,必须除之而后快。否则,新帝难以降服他。

  加之朱棣在朱元璋耳旁谏言:在朝诸公侯,恣意妄为,将来恐怕尾大不掉。

  此番含沙射影,朱元璋第一反应就是蓝玉。果然,没几个月,锦衣卫指挥突然就告发蓝玉谋逆,对蓝玉等同党突击夜审。蓝玉谋反的理由,根据《逆臣录》所收的供词,大致有二:一是对出言不逊,对朝廷心有怨言。这就是朱元璋的翻旧账。

  还有就是胡惟庸同党招供蓝玉曾牵涉其中,尽管口供真假未知,但蓝玉难逃其责。

  然而,这份洋洋洒洒的《逆臣录》记载了近千人对蓝玉的供词,却没有一份是蓝玉自己口述承认的,于是,朱元璋就借题发挥,株连蓝玉家族1万五千人,加之其他同党共计2万人之多。

  朱元璋除掉蓝玉真正的原因无非是他军权过重,朱标死后,皇孙朱允炆年幼,尚不能震慑老臣。

  和他是否真正谋逆并无关系,他反或者不犯都是死。

  蓝玉的死冤不冤?其实不冤,是他授人以柄,是他居功自傲让朱元璋起了猜忌,做人低调中庸是老祖宗的至理名言,太张扬必然死的快。

  我们知道,朱元璋时期有洪武四大案,分别是洪武九年的空印案(也有说洪武十三年的),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四大案所牵连的人达十几万。

  那么蓝玉是个怎么样的人,蓝玉案是怎么样的情况,蓝玉到底冤不冤,我们细细来说。蓝玉可以说是洪武年间后期最著名的名将。

  蓝玉是安徽定远人,他是常遇春的妻弟,蓝玉从军的时候就在常遇春下效力,蓝玉从一开始就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有胆有勇有谋,每次作战都是胜利的,常遇春也经常在朱元璋面前称赞蓝玉。

  蓝玉因功先后被升为千户,指挥使,后任大都督府佥(qiān)事,佥事的意思是副职。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蓝玉随征西将军傅友德征四川,攻下锦里(今成都)。

  洪武五年,朱元璋北征沙漠,蓝玉隶属徐达的中路军,蓝玉为先锋官,蓝玉兵出雁门关,在野马川打败了扩廓帖木儿的骑兵,又在土剌河再次打败扩廓帖木儿。

  洪武七年,蓝玉率军攻克兴和(河北张北),俘虏了元国公贴里密赤等五十九人。

  洪武十一年,蓝玉与沐英一起平定了西蕃之乱。洪武十二年,蓝玉被封为永昌侯,俸禄两千五百石,世袭罔替。

  洪武十四年,蓝玉担任左副将军,与征南将军傅友德,右副将军沐英率三十万征云南,元朝丞朝观甫保出城投降,蓝玉继续攻下了大理,平定了滇地,蓝玉俸禄增加至三千石,蓝玉之女册封为蜀王朱椿妃。

  洪武二十年,蓝玉担任征虏左副将军,随大将军冯胜征元太尉纳哈出,蓝玉率骑兵冒着大雪打败了元军,纳哈出投降。冯胜获罪,蓝玉拜大将军,屯于蓟州(今天津蓟县)。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十五万征讨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的元主,最终俘获了元主的儿子,嫔妃,公主一百余人,官属三千余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牛羊马十五万余头,朱元璋大喜,将蓝玉比作卫青与李靖,蓝玉班师回朝时,被封为凉国公。

  徐达和常遇春死后,蓝玉成为大将军后日益骄横,他的很多义子横行霸道,蓝玉还强占了东昌的民田,御史查问,蓝玉大怒并将御史赶史。蓝玉北征南还的时候,半夜到达喜峰关,守关的将士因为没有及时开关接纳。

  蓝玉就破门而入,纵兵毁关,朱元璋很不高兴,又有人说蓝玉与元妃有私通,元妃因此羞愧自尽,朱元璋本来要封蓝玉为梁国公,因此将梁改成凉,成为凉国公。蓝玉被封为太子太傅,蓝玉不愿居于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之下,不满的说:我难道不能做太师吗?朱元璋日益对蓝玉不满。

  1393年,蓝玉被锦衣卫告发谋反,入狱3天,就被“剥皮实草”、灭了3族。但他死得并不冤,养兵马、欺负皇妃……该干的,不该干的,他都干了。

  蓝玉是除了常遇春、徐达之外,明朝开国最厉害的战神。

  北上破元,他一战俘虏7万多人,缴获马、羊、牛等15万余头,是名副其实的“大明卫青”。

  他和朱元璋还沾亲带故,是太子朱标的舅舅,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第11子蜀王朱椿。

  然而,军功累累、贵为皇亲国戚的蓝玉,却因为一个小小锦衣卫的告状,被捕入狱。入狱3天,他就被“剥皮实草”,灭了3族。

  “剥皮实草”,是一种残忍的死刑,将人皮完整地剥下来,做成袋子的形状,在里面填满稻草,随后悬挂始终示众。

  蓝玉到底犯了什么事?

  他死得到底冤不冤枉?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蓝玉之死说起。

  蓝玉的死,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冤案。

  1393年,蓝玉被锦衣卫蒋瓛告发谋反,朱元璋当即把他抓进监狱。

  当时的蓝宇,贵为凉国公,但入狱3天,他就被朱元璋判处“剥皮实草”之刑,还灭了3族,牵连数万人,史称“蓝玉案”。

  蓝玉真的谋反了吗?

  从已有的史料来看,这可能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冤案。

  在《明史》《明太祖实录》等史料中,蓝玉之死的记载并不详细,只有一个结果。

  《明史纪事本末》:约束已定,为锦衣卫指挥蒋瓛所告。命群臣讯状具实,磔于市,夷三族。

  不过,有一本书,却详细记载了事情的始末。

  这本书,就是《逆臣录》。

  这是蓝玉死后,朱元璋特意命人记录下来的案件始末,包括所有人的供词,并昭告天下的一本书。

  按理说,这本书,应该成为蓝玉谋反的铁证。

  然而,我却认为,这本书,恰恰证明了蓝玉的清白。

  《逆臣录》中供词很多,句句都在指认蓝玉谋反,似乎每个被牵连的人,都罪大恶极。

  可是,整体来看,供词前后矛盾、违背史实,处处都是疑点。

  《逆臣录》这本书,收录了近万人的供词,上至将军、王爷,下至贩夫走卒,全部矛头都指向以蓝玉为首的一众主犯。

  按照这个逻辑,主犯的供词,应该要和他们相呼应,形成一条重要的闭路,才能明确给蓝玉定罪。

  据《明史》记载,二号人物景川侯曹震供述了罪行。

  《明史·蓝玉传》:锦衣卫指挥蒋丁献告玉反,下吏鞠讯。狱词云:`玉与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舶妒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为变,将伺帝出籍田举事。

  然而,我翻遍了整个《逆臣录》,却找不到蓝玉和曹震的供词,其他为首的几人,也基本不见供词。

  不见供词,只有两种原因:

  我认为,大概率这些主角们都没有招供。

  入狱3天,蓝玉再傻也不可能马上招供,然而,他却直接被朱元璋处以死刑了。

  按照惯例,这种牵连甚广的谋反案,涉及重要的皇亲国戚,要彻查真相,然后才会下杀手。

  蓝玉案牵涉数万人,就算每个人只审问一遍,挨个对比供词,也需要至少半个月的时间,才能查明真相。

  朱元璋这么着急,似乎在暗示众人:蓝玉我已经杀了,这就是一起谋反案无疑,后面继续审案子的人,你们好好看着办!

  疑点二:策划谋反的宴会,太荒唐

  在《逆臣录》中,蓝玉策划谋反的时间,是洪武26年正月十日到二月八日之间,此时,他从北方征战回来,在府中接连安排宴会,实则策划谋反。

  当时,来访凉国公府邸的人,有各类王侯将领,也有许多地方官,更有不起眼的贩夫走卒、奴仆家丁,甚至还有几个街头混混式的人物。

  他们都受到了蓝玉的款待。

  在《逆臣录》中,蓝玉在饭桌上,热情洋溢地商量谋反的细节:“自后常到凉国公处商议谋逆”“节次于本官宅内往来谋逆”……

  据史料记载,这一个月,拜访蓝玉的人数上千,不少人去了好几次。

  而这,就是蓝玉策划谋反的时间。

  这也太荒唐了。

  蓝玉手握重兵,就算要谋反,也不可能选择人员流动这么密集的场所,而朱元璋也不可能对此半点反应也没有。

  蓝玉骁勇善战、有谋略,又不是个笨人,怎么可能这么明目张胆?

  策划谋反的时间,属于谋反案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最后定罪中,蓝玉对外计划起兵的时间是洪武26年,开始策划谋反的时间,却有很多个:洪武21年、洪武23年……

  这些时间点,来自不同人的供词。

  策划谋反的时间不一致,似乎不是什么硬伤,然而,洪武21年,却是个非常特殊的时间点。

  这一年,蓝玉率领十万大军,北上破元,建立了一生最大的功勋。

  可有人却说,这个时间点,他却给千里之外的人写信,要商量谋反。

  62岁的老都督的供词:“洪武二十一年,有蓝玉北征,着人寄信与春:`你在府办事,早晚艰难。你又是胡党,久后有人招出来,一家儿都是罢了。你不如寻个缘故去奏,则说你年老管不得事,好歹叫你在外领军,就和你们合做一件大事。’”(取自《逆臣录》)

  你是蓝玉,你会在作战立功的关键时刻,给千里之外的人写信谋反吗?

  以上三个疑点,是《逆臣录》中最大的疑点,此外,供词表述雷同一致、强行和胡惟庸案牵连等,也是公认的硬伤。

  如果从是否造反来看,蓝玉之死,无疑是冤枉的。

  但是,结合蓝玉的所作所为,我却认为,他的死,并不冤枉。

  蓝玉造反疑点重重,为何我却认为他死得不冤呢?

  因为这么多年,如果不是朱元璋处处宽容他,他早就死了很多回了。

  明朝开国初期,朱元璋为了安抚各大功臣,巩固朱家的势力,实行与功臣联姻的政策。

  当时,朱元璋的16个女儿,有八个嫁给了开国武将的后代,而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女、卫国公邓愈等一系列将领家中的适龄女眷,也都纷纷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们。

  这样一来,朱家和功臣之家形成了稳固的一对一姻亲关系,而朱元璋是这个姻亲关系的掌控者。

  但是,蓝玉破坏了朱元璋的计划。

  他在这个姻亲关系之下,培植了自己的小团体。

  蓝玉本就是常遇春的妻弟,还与开国武将叶昇是姻亲关系;蓝玉又鼓动常遇春之子常茂迎娶另一位开国名将冯胜的女儿。这还不算完,蓝玉还在继续筹谋扩大这个联姻圈子。

  在蓝玉的操作下,掌控兵权的武将家族,形成了【以常家为大核心、蓝家为小核心】的圈子。

  圈子里的人,都是大明举足轻重的将领,若他们有反心,大明江山就危险了。

  蓝玉的行为,说小了是结党营私,说大了就是培植造反的实力。

  自古功臣,最忌讳的就是功高盖主,但蓝玉毫不在乎,拼命扩张势力,无疑是把自己往死路上推。

  蓝玉军功赫赫,但气焰也非常嚣张。

  徐达、常遇春死后,他就成了大明举足轻重的将领,加上军功无数,又是皇亲国戚,蓝玉多次挑战朱元璋的底线:

  《明太祖实录》:尝占东昌民田,民讼之,御史按问,玉捶逐御史。及征北还,私其驼马珍宝无算。夜度喜峰关,关吏以夜不即纳,玉大怒,纵兵毁关而入。上闻之不乐。会有发其私元主妃者,上切责之。

  朱元璋很喜欢蓝玉,很多次他都选择原谅。

  但是,有些事,可一可二不可三。

  当朱元璋生气时,他直接把原本准备册封蓝玉的“梁国公”改为了“凉国公”,并且在铁券上提醒他要时刻自省。

  不过,蓝玉不仅没反省,反而更过分了。

  他在家里的各种服饰上刻龙纹,用各种铸金器具,大肆扩大家奴、马坊的规模,几近达到私自培养兵马的程度。

  《明太祖实录》:蓝玉越礼犯分,席帐、护膝皆饰金龙,又铸金爵以为饮器,家奴至于数百, 马坊、廊房悉用九五间数。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蓝玉此举,分明把自己视为“小皇帝”,有自己的兵马和亲信,还擅自用天子饰品。

  别说心狠的朱元璋,换做任何一个皇帝,恐怕都没有办法容忍吧。

  除了在个人享受上挑战帝王权威,蓝玉还经常带着一众武将插手地方政务。

  明朝那些开国武将,在打天下时确实功勋卓著,不可或缺,但等到朱元璋晚年时期,国家基本稳定,需要的,不止是武力,还有治国方略。

  但是,武将不擅长治国。

  按照朱元璋的计划,天下太平时,武将应该慢慢退居幕后,与此同时,他多次敲打武将,让他们多读读史书,争取做过文武全才。

  但蓝玉打破了朱元璋的计划。

  以蓝玉为首的武将集团,在蓝玉的带领下,肆意干涉地方政务,仗着身份让地方官不敢妄动,中饱私囊、欺压百姓成了家常便饭。

  最过分的时候,他们还要插手官营的盐业,这等于是动了朱家的蛋糕。

  朱元璋发现后,大怒,但碍于参与之人都是功臣,不好直接发作,只是没收了他们的钱财、盐引。

  《国初事迹》:蓝玉令家人中到云南盐一万余引,倚势兑支。事发,太祖曰:“此是侵夺民利,沮坏盐法,但是功臣家中到盐引,尽行没官。

  此时,蓝玉等人,已经成了大明朝稳定发展的毒瘤。

  朱元璋看在军功的面上,没有追究,可蓝玉若不吸取教训,注定要走向灭亡。

  以上,是我认为蓝玉死得不冤的理由。

  蓝玉作为一代战神,是值得尊敬的。

  他很聪明,甚至还能先于朱元璋、朱标看出朱棣的反意。

  但他的性格,是他的硬伤。

  居功自傲、嚣张跋扈,他相信,以自己的军功和地位,无人可以轻易撼动自己。

  只是,他忘记了。

  这天下,毕竟是朱元璋的天下。

  当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彻底不再信任他,开始着手铲除这颗毒瘤,力争为孙儿留下太平江山。

  从这个角度来看,就算蓝玉没有造反,他也死得不冤,毕竟,私主元妃、棕兵闯关、私用龙饰、干涉政务、插手盐引……不管是哪一桩,都足以定蓝玉死罪。

  此前,朱元璋只是信任他,认为太子朱标可以驾驭他,才留着他的性命。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蓝玉的死到底冤不冤”对于这个问题,有书君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小舅子,他身材高大威猛,有勇有谋,作战勇猛异常。徐达、常遇春死后,蓝玉作为大军统帅,多次立功。

  朱元璋待他十分优厚,赐免死铁券,还与他结成儿女亲家,让他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做蜀王妃。

  特别是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15万大军追击北元势力,以极快的速度穿越了北方沙漠与严寒地带,在捕鱼儿海几乎全歼北元军,创造大明军事史之奇迹。

  让朱元璋激动异常,将蓝玉比作是汉朝的卫青和唐朝的李靖,并准备封他为“梁国公”。

  但是蓝玉渐渐地持宠而骄,做了许多错事。

  首先,在捕鱼儿海战役获胜后,蓝玉见色起意奸污了北元主妃。

  令元主妃羞愤难当,上吊自尽。

  其次,蓝玉畜养了众多庄奴义子,这些人仗着蓝玉的威势,横行霸道专门欺压老百姓。

  蓝玉的儿子抢占了东昌的民田,御史追查此事时,蓝玉勃然大怒,将御史赶走。

  再次,蓝玉北征班师回朝,半夜敲击喜峰口关关门,守关的官吏没有及时开门,蓝玉命令手下士兵毁关,让大军长驱直入。

  更为严重的是蓝玉不按军中规矩,私自提拨、罢免、刑罚军士。

  又再次,蓝玉西征回朝,朱元璋让他做太子太傅。

  蓝玉对位居宋、颍两公之下感到不高兴,而口无遮拦说:“难道我不能胜任太师一职吗?”惹得朱元璋心中不爽。

  为此,朱元璋最终在封爵时改变了主意,将梁国公改为了凉国公,并将他的过错刻在铁券上。

  而蓝玉还不知悔改,在觐见皇帝时,语言傲慢,毫无人臣之礼,愈发引起了朱元璋的恼怒。

  蓝玉还利用权势,侵占“盐引”敛财。

  最要命的是他还卷入了朱棣与朱标太子之间的政治纷争,引起了朱棣的反击,把朱元璋彻底惹怒了,因此有了除掉蓝玉的心。

  从以上种种行为来看,蓝玉之死,一点都不冤。

  蓝玉本来是朱元璋为太子朱标培养的武将,而且蓝玉和朱标关系非常好,对朱标忠心耿耿,愿意听从他的调遣。而且蓝玉还是朱标的舅父。

  蓝玉之所以会如此猖狂,就是因为有太子朱标这个靠山,有了他的庇护,就连朱元璋也拿他没办法。

  谁知道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决定让年轻的皇孙朱允炆继位,而朱允炆没办法镇得住居功自傲的蓝玉。

  于是,朱标逝世不久,朱元璋就把蓝玉也杀了,如果朱标不死,蓝玉也不用死。可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蓝玉觉得自己倒霉透顶,死得冤。

  朱标死后,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史称“蓝玉案”,但是案件却疑点重重。

  据《逆臣录》中供状所述,蓝玉造反的原因有四点:

  第一,蓝玉身为总兵,掌管着天下兵权,有造反实力。

  第二,当时朱元璋已身患重病,太子刚去逝不久,太孙朱允炆年纪太小,这些都是蓝玉谋反的有利因素。

  第三,蓝玉手下有一批能征惯战的勇猛军士,许多府军诸卫的头目积极参与蓝玉谋反的活动。

  第四,靖宁侯叶升和蓝玉是姻亲,叶升被太祖所杀,蓝玉也难免会被怀疑。这大概是促成蓝玉谋反的最有利的证据。

  从上述原因来看,蓝玉的确有谋反的可能性。

  不过据《蓝玉党案考》一书剖析:蓝玉没有招供;谋反的时间对不上;胡惟庸李善长的故事是胡乱编造的;凉国公府的门庭若市;具体谋反日期露出了马脚。

  而且,蓝玉被杀三个月后,朱元璋为了给全天下一个交代,发布了《逆臣录》一书,书中并没有记录蓝玉和常升两人的供词。

  并且《逆臣录》由于存在太多逻辑问题,而被朱元璋下令收回焚毁,流传于后世的目前仅见两本。

  由此可见,蓝玉并没有谋反。

  朱元璋之所以炮制了蓝玉案是为了给孙子朱允炆称帝清除路障,彻底铲除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将军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但是朱元璋太残忍了,蓝玉一案受牵连诛杀的功臣旧将家眷超过15000人,而且用刑之重,让人不寒而栗。

  蓝玉也因此被诛了三族,自己本人被剥皮萱草,被做成人皮标本挂在女儿家中,历经了整个明朝,实在是太悲惨了,所以说蓝玉死得冤。

  综上所述,有书君认为蓝玉为明朝天下立下了汉马功劳,虽然有种种劣迹,但可以功过相抵。

  而朱元璋为了诛杀名将功臣,给蓝玉扣上了谋反的罪名,还将他剥皮萱草,实在是太惨无人道了,因此说蓝玉之死很冤!

  三大原因告诉你,蓝玉死得其实一点也不冤,众所周知,蓝玉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员猛将。洪武21年,残元皇室“脱古思帖木儿”继承皇位,时常骚扰明朝北疆,明朝廷命蓝玉率精兵15万北征,脱古斯远居,“捕鱼儿海”,“今俄罗斯贝尔加湖”。自以为明军劳师北上,军疲粮缺,不能深入,又正值北嚎沙飞时,故元军毫无戒备。此时蓝玉侍机率领大军抄近道,日夜兼程,奔袭敌营,元军大败,太尉莽子被杀,元皇帝及太子带领随从数十人仓皇北逃。此刻蓝玉指挥军队全力追赶,擒拿;元皇次子,皇妃,公主及王公,平章以下官员3000多人,俘获男女70000于口,缴获大量金银珠宝,畜牲,销毁敌人军械不计其数,朱元璋大喜,诏令嘉奖,封凉国公。

  后来;蓝玉多次领兵,为大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也因为自己功绩地位不断提升,蓝玉开始对朱元璋产生了一些不满,最后受到朱元璋的猜忌,被捕下狱。之后,因为谋反之罪被朱元璋下令割皮实草,便还下令灭了蓝玉的三族。

  或许有人会对蓝玉的死表示惋惜,都对朱元璋,刻薄寡恩,大肆屠杀大臣的行为表示声讨。但是朱元璋罗列了蓝玉的三条罪状,任何一条都可以将蓝玉满门抄斩。

  第(1)怒拆喜峰关

  蓝玉北征南返时,夜里抵达喜峰关时,因为守关人员没能及时开门接纳,蓝玉便众兵毁关,破门而入。朱元璋闻知,很不高兴,但是他还强压住了内心的怒火。

  第(2)欺辱元妃

  蓝玉在征讨北元大胜而归之时,耐不住寂寞,欺辱了被明军俘获的元妃。而这一行为恰恰违反了朱元璋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当时朱元璋对北元残余势力实行的是怀柔政策,而蓝玉的行为,确大大激怒了北元。给明朝边境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隐患,因此朱元璋必须杀蓝玉以正军法。

  第(3)傲慢要官

  蓝玉征讨北元归来,由于欺辱了元妃,朱元璋原本欲封蓝玉为梁国公,因蓝玉的这些过失,便将(梁)字改为(凉)字!便命人将这些过失,可在世袭的凭证上,而蓝玉仍不改过,侍奉皇上酒宴时,口出傲语,军中将校升官进退,大权全在他一人。朱元璋多次责备他,蓝玉征讨返回后,被封为太子太傅,蓝玉不愿位居,“宋,潁”两公之下,说,我难道不能做太师吗?此后朝上议事,朱元璋大多不采纳他的意见,蓝玉越发心中不快!

  蓝玉傲慢自大,目中无人,居功自傲,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结局,悲剧也就自然发生了,所以蓝玉被杀也是咎由自取的。

  丝毫不冤枉,你能想到的所有武将爱犯的毛病:杀俘、辱妇、纵兵、欺男霸女、侵占民田、骄横跋扈、居功自傲……蓝玉一条都不漏。简直是武将的必死局,搁哪个皇帝都只得杀呀。唯一一线生机只有造反了,可碰上了朱元璋,造反也是个死。

  蓝玉的死不存在冤死,也不是最有应得,以前上学的时候听过老师研究过蓝玉的死,其实蓝玉的死极其复杂。

  捕鱼儿海之战后北元对明朝北边边境的压力已经大大减小,蓝玉、傅友德等大将的利用价值逐渐减小,然而他的在军队中的权力却越来越大,朱元璋为子孙后代考虑,即是蓝玉无品行上的毛病,也是难逃一死,权力的赋予者永远不想看到被赋予权力的人过于膨胀,自古便是。

  这时的朱元璋以及封王子孙,戍守边疆,对于这批武将的利用价值就更加的小了,同时更重要的是,此时朱标刚刚去世,朱元璋看到孙子朱允炆驾驭这批老将的能力不足,朱元璋自然要为孙子斩除荆棘。

  蓝玉与太子朱标关系密切,可以说黑历史的蓝玉(元顺妃,强闯边关,卖官,封地胡作非为···)被朱标这个保护伞保护了起来,但是随着朱标,徐达,常遇春的去世,蓝玉的末日也就到了。

  综上所述蓝玉之死,并不是冤死,而且政治的必然

  冤,他奸污元妃,私分战利品,这些在战争中都不算大事,顶多有亏私德。萧何也自污来保命。他倒霉的是他属于太子党,太子又死了。没人可驾驭制衡蓝玉,那他的下场只有死。

  公元1393年,蓝玉以谋反罪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受株连致死者达15000余人,史称“蓝玉案”。

  后世人提起蓝玉的悲惨,很多人不胜唏嘘,说他可怜又冤枉。那么,蓝玉这样一个功劳大、身份高的人为什么会有那么惨的结局?那么,蓝玉的死到底冤不冤?

  《明史》中这样评价蓝玉:“饶勇略,有大将才”,在明朝众多开国将领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也许是徐达、常玉春等人,但殊不知蓝玉也为明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汗马功劳。

  蓝玉属于后起之秀,当他权倾满朝文武之时,一些开国元勋不是年高老迈,就是牵涉了胡惟庸谋反案被杀头。

  蓝玉是朱元璋器重的猛将常遇春的内弟,早年追随常遇春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无数战役。从洪武四年至十一年,连续参加了攻打蜀地明夏政权,北伐攻元,讨西番,建立了赫赫战功。

  朱元璋蓝玉剧照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独当一面,率15万军队攻打北元,俘虏了元主次子地保奴和将士数万,并缴获马驼牛羊15万多匹。捷报飞传南京,朱元璋喜不自胜,下诏书赞扬他是汉朝名将卫青和唐朝名将李靖。

  同年下半年,有人揭发蓝玉勾搭了元主的妃子,是一个好色之徒。朱元璋了解实情后非常生气地说:“蓝玉不知礼法,那里是大将军所应做的事!”蓝玉却笑着说:“活捉8万蒙古人也有罪,这个国家,谁还有功?”

  这一年年底蓝玉被加官晋爵为凉国公,从而成为继徐达、常遇春之后的元帅之才。

  战功赫赫的蓝玉逐渐目空一切,专横骄傲起来。据朱元璋杀他时罗列的罪状称,蓝玉当初在军队里私自提拔高级军官,对一些看不顺眼的军官士兵施行脸上刺字的刑罚。和平时期,又豢养了许多家丁,光干儿子就有几千人。

  他曾经强占山东东昌农民的田地,起诉到朝廷管的御史那里。那个御史向蓝玉了解情况,居然遭到蓝玉的毒打驱逐。

  北征北元班师回朝时,又私自带了许多珍宝名马骆驼。通过长城要塞喜峰口时已是半夜,他令部下猛敲关门;喜峰口守将没有马上开门迎接,蓝玉火气很旺,马上率士兵毁关门而闯入。

  这些都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最恨武将跋扈显得极不高兴。

  有人说朱元璋本来意思要封蓝玉为梁国公,就因为发生了这一系列的事情,才改封他为凉国公的。加官晋爵的同时,还把他的错误刻在铁券内。

  蓝玉这么骄傲,真有些不识人头一世苦。他在入朝见驾时,朱元璋赐他坐下或者请他吃饭,蓝玉说话连一点分寸也没有,没有尽到臣子应守的礼节。这在封建等级森严的明朝初年绝不是小事一桩,朱元璋只是还没找到杀他的借口罢了。

  当然,蓝玉之死也还有别的原因:

  据说太子朱标活着的时候,蓝玉和朱标有亲戚关系,自然双方经常走动。蓝玉讨伐北元胜利回朝复命时,曾经对朱标说:“我看你的弟弟燕王朱棣,行动举止,和皇帝没有两样。我又听擅长阴阳五行的人说,燕地(北京)一带有天子气,希望您早做预防,密切注意观察燕王的动态。”

  朱标一贯仁慈忠厚,他说:“燕王对我很恭敬,决不会发生这样的事。”蓝玉叹口气,说道:“我受到太子的关心爱护,才暗中陈述此事的利害关系,我希望自己只是杞人忧天,当然不希望说的事会应验。”朱标当时只是沉默,没说什么话。

  然而路上说话,草中有人。蓝玉和朱标在密室里说的话,居然被燕王知道了,燕王朱棣从此对蓝玉记恨在心。太子朱标暴死,燕王朱棣兴冲冲入朝吊唁。

  朱棣见了朱元璋时,父子俩谈论政事显得轻松自在,朱棣趁机射了蓝玉一支暗箭。他说:“在朝公侯,骄傲自大不守法律,将来恐怕尾大不掉,应当趁早处分,免得今后蔓延那就糟透了。”燕王这句话闪闪烁烁的,指的就是蓝玉,聪明的朱元璋不会不知道。三人成虎,曾参杀人,蓝玉的地位看来岌岌可危了。

  可是蓝玉死了还不懂,照样骄横跋扈。

  不久出击西番大获全胜,又抓获明军叛将,功劳再加,蓝玉想再高升一步。没想到朱元璋并不理睬他,本来他应当识时务者为俊杰了,可蓝玉却不是这样的人。

  朱元璋又一次故意刺激他,立皇太孙朱允炆时,命令他兼任太子太傅,又另外叫回冯胜、傅友德兼太子太师,地位都在蓝玉之上。

  蓝玉不知天高地厚,把衣袖一撸,大大咧咧地说道:“难道我不配做太师吗?”从此蓝玉心情不大高兴,并且未加掩饰地露在外边。遇到朱元璋宴请,所有的言行,都显得骄傲和耿耿于怀。人说太刚易折,朱元璋见到蓝玉神志反常就更加怀疑他要准备谋反。

  早在胡惟庸谋反时,蓝玉就已经参与其中,只是由于蓝玉是常遇春的内弟,朱元璋才宽大了他,对他网开一面。

  蓝玉和靖宁侯叶升是亲家,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叶升牵连进了胡惟庸案件被杀,蓝玉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情绪,也同时有兔死狐悲的感觉,形势逼使他萌发了叛逆之心。为了摆脱这种危险境地,只能采取先下手为强的手段。

  由于蓝玉长期率兵作战,军队中许多高级将领也乐意为其所用,朝廷里的大臣也有很多惟他马首是瞻。蓝玉把这些亲信死党叫到家中聚会,并定好起事日期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二十日,即等朱元璋出耕劝农时,乘机劫驾。

  蓝玉的谋反计划已经确定就要大功告成之时,命运的天平再次倾斜到朱元璋一边。

  锦衣卫指挥蒋瓛,密告蓝玉谋逆。善于权术的朱元璋得报后,立刻命令锦衣卫倾巢而出。自蓝玉以下,所有死党全部拿下。审讯时朱元璋命皇太孙朱允炆和吏部尚书詹徽追问犯罪真相,现场竟出现了戏剧性的场面。

  当时蓝玉不服,詹徽本来是同谋主犯,却斥责蓝玉:“赶快说实话,不要专想株连他人!”这本是做贼心虚的串供之词,不料却提醒了蓝玉,身为武将的蓝玉临死咬詹徽一口,大呼詹徽就是他的同案犯。朱允炆大觉奇怪,马上将詹徽关起来审讯。

  之后朱元璋决定大做文章。他宣布不论真假,一古脑儿把与蓝玉案有关的朝臣将帅家属全部逮捕归案,甚至捕风捉影,凡与蓝玉认识的大臣统统连坐,共15000人。所有的功臣宿将,几乎一网打尽,蔓延超过了胡惟庸一案。此案总共列在《逆臣录》中的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对于蓝玉之死,普遍的看法是他是被冤枉的,其中又分两类:一类是因骄横被杀。代表性的有明末清初的不仅将他剥了皮,还在皮内充了草,四处杀鸡儆猴。史学家谈迁,他说:“蓝凉公非反也。虎将粗暴,不善为容,彼犹沾沾一太师,何有他望!富贵骄溢,动结疑网,积疑不解,衅成钟室。”

  这话的意思是,蓝玉不过是一个脾气粗暴的将领,骄傲跋扈,不善于讨好人,引起了朱元璋的怀疑,终于招致杀身之祸。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很低,因为朱元璋完全可以以骄横之罪杀了蓝玉而不必强加给他一个谋反的罪名,根据以往的经验,他常以一个在常人看来很小的罪名诛杀大臣(当然在他看来都是罪不容诛的)。

  另一种看法认为蓝玉被杀与太子朱标之死有关。朱标死后,朱元璋立其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比朱标更为孱弱,更令人不放心。朱元璋在位时尚且感到如狼似虎的悍将难以驾驭,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没有任何政治经验,将来怎么能保证坐稳皇位?因此对蓝玉大开杀戒。这种说法为大多数人所信,广为流传。

  在封建王朝,帝王的权威不容挑衅。如果蓝玉遇到的是汉献帝、唐昭宗之类的君主,其绝对就是董卓、朱温之类的权臣。偏偏朱元璋是一代雄主,岂能容蓝玉如此张扬跋扈地存在? 所以是他死的一点都不冤!最冤枉的是平白受株连的那些功勋武将们。毕竟在朱元璋这种帝王的眼里,所有的臣子和亲信都是自己统治国家的棋子和工具,如果有人威胁到帝王的利益,便毫不留情将其除去,而这一切,都是封建皇权制度下的悲哀。

  

历史上,蓝玉的死到底冤不冤?

  

历史上,蓝玉的死到底冤不冤?

  

历史上,蓝玉的死到底冤不冤?

  

历史上,蓝玉的死到底冤不冤?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首饰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