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汇海首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建国以来的考古发掘工作中,有没有发生过因古人留下的机关而致死致伤的情况?

作者:首饰网
文章来源:本站

  近些年来盗墓小说火了起来,根据小说改编的网剧和电影也是大受好评。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卸岭力士、搬山道士这些“专业名词”也为世人所熟知。

  而在我国这些年来的考古发掘中,有没有碰到过墓中机关,是否有相关人员因此受伤呢?

  首先我们说,盗墓绝对是一件缺德的事情,挖人祖坟盗其财宝,打扰已故先人安息。说起盗墓的起源现已不可考据,但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

  因为古代皇帝担心自己死后墓中无数金银财宝遭人惦记,尸体被人打扰,因此对自己陵墓的保护工作,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后来厚葬习俗广为传开,随之人们对自己墓葬的保护意识也逐渐提高,特别是达官贵人这类有钱有势的人。

  一,三合土。

  宋、明以来,民间出现了一种以“三合土”整个浇筑墓穴的方法,使墓穴被一层又一层的石灰糯米浆、三合土等紧密包裹,增强了墓葬的密封和防盗性能,这种方法在普通官僚士大夫阶层尤其流行。

  盗墓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凿穿好几层发现仍距离墓室遥遥无期,再也无力坚持下去,只好悻悻而去。

  而考古工作者对这类墓进行发掘时,普通的钢钎打秃了好多根,还是无法进入墓穴,最后是动用了钻井机械才发掘成功。

  这种机关没有杀伤力,只起到保护墓葬作用。

  二,弩弓。

  盗墓影视剧中总会有弩箭机关杀掉一批炮灰盗墓者。而弩出现于春秋时期,能控制射击的弩机已是比较灵巧的机械装置。

  在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听起来似乎很先进厉害,但是实际上由于墓葬的防盗弩机是木质、骨质或者铁质,经过长时间的氧化作用,就会因腐朽而失去作用。

  三,连环翻板。

  这种方法就是在墓道中挖掘深约3米以上的陷坑,而在坑中放置刀剑利器。坑上层平覆数块木板,木板中间有轴,下缀一小型相同重量的物体,整个机关呈天平秤状,板上有掩盖物。若盗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随之下陷,人必掉到坑内的刀锥之上,受万剑穿心之苦。

  这种方法的确有可能还会对今世的盗墓贼有一些杀伤力,但是现代考古可不是像盗墓一般,都是慢慢的将墓葬一层一层的剥开,这种机关在考古人员面前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

  四,流沙墓。

  流沙墓可以称得上最为盗墓贼头疼的墓冢类型之一了,主要是利用沙子的流动性,通过对挖掘的陵墓进行流沙封存,只要墓室被打开,沙子马上涌入,让人无处可逃。

  这种防御方法就是以柔克刚,同时在考古发掘工作中,流沙墓也是考古工作者最头疼的一种墓葬。

  但是只要不贸然进入,仍然不会对考古人员造成威胁。毕竟岁月变迁,流沙板结,造成的伤害可能性很小。

  但是这并不代表发掘现场就没有危险。考古最害怕的是塌方,因为很多工地都在地下深处。此外就是文物的安全,要时刻防止发掘过程中有二次破坏,因此现在考古工地的安全是重中之重。

  

建国以来的考古发掘工作中,有没有发生过因古人留下的机关而致死致伤的情况?

  2008年年尾,江苏省盱眙县大云山顶龙塘边,16名盗墓贼趁夜半时分盗挖一座上古大墓,却未料下去一个出事一个,接连死了4名盗墓贼。其余人等皆吓得魂飞魄散,草草处理了这4具尸体后作鸟兽散,各自亡命天涯。

  曾有人说这是墓底下的“人”出手护墓了,其实这种说法也并非无稽之谈。

  古人因受“灵魂不灭”观念影响,素来讲究“事死如事生”,所以古人自商周以来就有厚葬风俗,尤其到了秦汉时期,厚葬之风愈发炽烈,陪葬物品数目之多、工艺之精美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但是厚葬天生就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容易被盗墓贼惦记。由此许多秦汉时期的贵族或在墓中放置蛇虫毒物、设置机关暗道,或是故布迷阵制造假象以隐匿墓穴,如此用尽心机也只求自己的坟墓不被盗掘。

  那么江苏盱眙的盗墓贼接连出事,真是因墓主人设置的机关所致吗?幸得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逃跑的盗墓贼皆被警方捉拿归案,警方也凭借现代科技揭开了盗墓贼死亡真相,而江苏考古界也藉此发现了一个罕见的汉代王陵,并抽丝剥茧揭开了墓主人的真实身份。

  “我家院子里有死人!“2009年1月初,江苏淮安盱眙警方突然接到报警。

  原来报警的王姓男子在盱眙县大云山下开办了一家工厂,但因近几年经济不景气,厂子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报废状态。这一天老王闲来无事,就想到厂子里转悠一圈,却突然发现院子里停放着一辆沾满灰尘的白色本田轿车。

  老王好奇地上前查看,但由于轿车玻璃防窥,只能模糊看到有个男人盖着军大衣,躺在后座上睡觉。老王随即就敲打玻璃想问问这是什么情况,可无论他怎样朝着车窗又砸又喊,那个男人愣是没有醒。老王心中顿时有些发毛,遂立马选择了报警。

  果不其然,闻讯赶来的警方强行打开轿车车门后,发现后座上的军大衣下面确实有个男人,而且已经死亡很多天了,因为轿车内充斥着浓烈的腐臭气味。

  但是警方将尸体搬离后,轿车内依旧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臭味。难道还有气味散发源存在吗?于是警方又顺着气味继续搜查,等撬开轿车后备箱后,赫然发现里面竟然还有1具尸体。

  一辆轿车2具尸体,在场的无论是办案民警还是厂长老王,亦或围观群众无不被惊得目瞪口呆。

  死者身上没有身份证件,若想确定他们的身份,唯有从本田轿车的车主查起。很快警方就通过深入调查,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张影,一个惊人又离谱的盗墓真相随之浮出水面。

  2008年12月31日跨年夜,一位名叫赵建新的盱眙男人,在自己家中摆了一桌酒席宴请张影、顾忠建以及毛卫星等三位朋友。酒桌上哥几个天南海北聊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可唯有赵建新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张影等人都劝道:“在场的都是自家兄弟,有什么话就直说。”

  赵建新眼见已吊起了兄弟们的胃口,又故意伸长脖子朝漆黑的窗外看了看,才压低声音说道:“我发现了一个风水宝地。”

  张影三人一听到“风水宝地”四个字,马上坐正身体,支棱起耳朵静听下文。因为他们知道赵建新曾是圈里鼎鼎有名的盗墓贼。

  原来赵建新在上世纪90年代就曾给某个盗墓集团打过下手,耳熏目染间也确实学到点儿所谓的“寻龙点穴”技术。后来随着警方对盗墓案件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大,赵建新等人也就及时选择收手。但是赵建新依旧喜欢打听当地各类民间传说,甚至有时还喜欢泡在图书馆,连续多天查阅当地的古籍县志。

  2008年4月,赵建新突然发现当地马坝镇大云山上的一处小水潭有些奇怪。随后赵建新天天围着水潭周边转悠,猛然想起最近看得一篇县志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江苏盱眙,大云山顶,龙塘之下。”当地人就把这个水潭称为龙塘,莫非这个水潭之所以被称为龙塘,就是因为下面埋葬着一位皇帝吗?

  赵建新虽知盗墓乃重罪,但眼见大墓就在面前,又怎能抵制住金钱诱惑?赵建新经过多方勘查找准墓穴就在龙塘下面,可是这个水潭内储了不少水,直接从上面开挖必须抽干水,这种方法不仅声势太大,而且也不现实,于是赵建新就计划从龙塘侧面挖一个L型的地道,拐着弯进入古墓。

  2008年11月,赵建新找了十几个人开挖盗洞,他们每天晚上七八点开始挖掘,一直到快天亮时才停手,然后再小心谨慎地掩盖好盗洞,同时把那些铲出来的土统统扔到很远处的另一个村庄。

  挖了近两个月时间,只剩最后一点就能挖通了。可赵建新知道那些雇来挖地道的人毕竟不是自己人,如果真的找到宝物,这些人见钱眼开爆发冲突又怎么办?

  于是赵建新就想辞退这些人,然后召集自己的铁哥们做帮手,最后都能捞点宝贝。张影三人岂能放过如此“有福同享”的买卖,皆爽快地答应了赵建新的邀请。

  2009年1月4日,这天是赵建新选定的黄道吉日,他们在大云山顶龙塘边祭拜完神灵后,就指挥新雇的施工队继续开挖。几个小时过去了,天色已渐亮,可是盗洞还是没打通。

  赵建新有些心急,就索性拿出炸药试图炸开最后几米夯土。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就连龙塘中的池水都出现了涟漪。过了一会儿,赵建新估计盗洞中的障碍已经被清除,于是就派2名工人下去探探路,可谁料这2个人下去后,就再也没有了回应。

  赵建新等了有20多分钟,拼命摇动捆在工人身上的绳子,还是一点反应都没有。赵建新又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可无论怎么喊叫,那2名工人依旧毫无回应。

  赵建新这下有点急眼了,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将绳子捆在腰上,然后叫上顾忠建一起下盗洞一探究竟。临下去前,赵建新叮嘱张影等人,如果15分钟后他与顾忠建没有动静,那就赶紧往回拉绳子,如果绳子摇晃,那就是他们发出的求救信号。

  张影等人纷纷点头应允。15分钟稍纵即逝,赵建新入洞的前5分钟还有动静,可后来动静越来越小,直至没有了任何回应。张影与毛卫星紧张地守在洞口,一看时间到了,赶紧命人往回拉绳子。赵建新被拉上来时,已经处于休克状态,眼神已经开始涣散。

  难道他是惊动了神灵,还是冲撞了鬼怪?张影等人眼见赵建新就快不行了,皆吓得连连后退,嘴里不停地念叨了“饶命”。

  后来张影被警方拘押后,紧张地解释着当时的情形。原来当时赵建新与顾忠建被拉上来后,还有点微弱的呼吸。张影等人本想将他们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可还没过几分钟,赵建新与顾忠建就没有了呼吸。

  张影与毛卫星一看这种情况彻底傻眼了,就赶紧将2具尸体装进张影的白色小轿车中,然后将车开到老王的废弃工厂内,只想着日后再设法处理尸体。可还没等他们想好如何处理尸体,就被老王意外发现了。至于最开始进洞的那两个人,被拉上来时就已没有了生命体征,遂被张影等人就地掩埋了。

  盗墓惊魂,赵建新等4人盗墓时到底遇到什么情况?他们又因何在短短2个小时内骤然丧命呢?

  警方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死者的鞋底上沾有一些罕见的泥土,再联想到当地一直有“龙塘下面有祖宗宝贝”的传闻,于是警方就紧急联系了当地的考古专家。

  当考古专家看到这些泥土时,兴奋地表示这是古代用于墓葬的“青膏泥”与“白膏泥”,当年马王堆出土的女尸之所以能千年不腐,皆是靠青膏泥所赐。

  原来汉代陵墓流行用“青膏泥”与“白膏泥”一层层地夯实填满墓坑,直到与地面齐平,可以保证墓室密不透风,以保障墓室内的棺椁以及陪葬品不被细菌侵蚀。

  不过汉墓除非王侯级别,一般规制的墓葬不可能使用这种工艺要求极高的青膏泥与白膏泥,由此可见龙塘下面确实有古墓,而且还应是王侯级别的大墓。

  于是江苏南京博物院开始与盗贼抢时间,立刻成立了大云山考古队,对龙塘进行考察勘探以及抢救性挖掘。

  大云山海拔虽然只有73.6米高,但其却是方圆几十公里最高的山,东面就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确实是当地难得的风水宝地。考古队员根据赵建新等人所挖盗洞的位置与走向,确定墓穴的位置就在龙塘正下方。

  随后考古队员经过初步勘探,根据浅表地带的汉代陶片与瓦片确认这就是座汉墓。与此同时墓葬形制也渐渐露出真面目,这里居然是一座汉代皇家陵园,仅主墓就有3座,陪葬墓有11座,陪葬坑有4个,整个面积足有25万平方米。

  随后考古队员又在最大的一个主墓中,发现了形如一个“中”字的两条墓道。原来汉代帝后陵皆是亚字形墓葬,有四条墓道;诸侯王陵是中字形墓葬,有两条墓道;再低一级的王侯士大夫以及公主陵则是甲子形墓葬,只有一条墓道。显而易见龙塘下的汉墓只能是历史上有名的汉代诸侯王陵,就连先前推测的王侯级别都不能使用。

  考古队员们为此兴奋极了,对挖掘龙塘主墓充满了期待,但当他们抽干了龙塘水后,却在继续挖掘过程中,发现了不少明清以及唐宋时期的文物,甚至还有一柄汉代的木制洛阳铲与一把木制长尺。

  经过测量,这把木制长尺每一个格的刻度是24厘米。根据各朝代的度量衡制度,这把木尺应该属于魏晋时期。这足以说明早在魏晋时期,这座汉代王陵就已被盗,大云山顶的龙塘其实并非天然形成,而是口径巨大的盗洞,后来经年累月积蓄的雨水而已。

  不出所料,最大的主墓室已被盗贼洗劫一空,就连棺盖都被生生拖出十几米远,只发现了一些散落的金缕玉衣残片。

  金缕玉衣是汉代皇帝驾崩后所穿的敛衣,至少需要5000枚打磨得差不多大小的玉片,然后用黄金线连接而成,我国迄今为止只发现了七八件金缕玉衣。当然汉代皇帝除了自己穿金缕玉衣,也可以将其赐给别人,这也传递出一个信息就是大云山汉墓的主人等级仅次于帝王之下。

  这一发现令考古队员们信心大增,幸运的是主墓室外围回廊陪葬的精美冥器与实用器物保存完好。同时考古队员又在周边发现一块印有清晰古汉字“东阳”的汉代瓦片,就此划定墓主人范围有6人:荆王刘贾、吴王刘濞、两任江都王刘非与刘建、合阳候刘仲以及堂邑侯陈婴。

  随后考古队员又根据墓中出土的钱币是“四铢半两钱”,确认墓葬年代应该是汉文帝至汉武帝初期之间。而且主墓棺椁结构是黄肠题凑,就是用条状的柏木芯,按照头那一侧靠拢摆放方式建成的椁室,一般只有天子级别才能使用。

  考古队员就此排除了墓主人是刘贾、刘仲以及陈婴的可能性,进一步缩小了墓主人的范围。后来考古队员在一块拇指大小的封泥上发现了“江都”二字,就此断定墓主人极有可能是刘非父子中的一人。

  由于当时西汉诸侯王都使用自己的纪年,所以考古队员将其他文物上的纪年全部记录下来,按照大小排列,发现大云山汉墓带有纪年的最大数字是27。而刘建仅在位9年,刘非在位刚好27年,由此断定大云山顶的汉墓就是江都王刘非的王陵。

  江都王陵出土了上万件陪葬珍品震惊世界,不过考古队员们并未在江都王陵中发现机关暗道。其实像电影或小说中出现的诸如弓弩、陷坑以及毒气等古墓机关,在现实中基本都没有。

  因为古人的技术有限,就算是弄了复杂的机关,也不可能延续上千年还能使用。电影中那些上千年的弓弩不仅能正常发射,甚至还能自动装填纯粹都是忽悠人的。

  

建国以来的考古发掘工作中,有没有发生过因古人留下的机关而致死致伤的情况?

  而现实古墓中的机关大多都是一些简单的防盗装置,譬如金刚墙、流沙以及顶门石等,目的只是简单的防盗,或是防止虫蛇鼠蚁的危害。

  而且这些机关装置在现代科技面前,也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譬如金刚墙与顶门石完全可以通过爆破炸开,还有流沙对于盗墓者来说也没多大危险,除非盗墓者从下向上挖,被墓葬顶部流沙掩埋。

  那么赵建新等4个盗墓者又是因何而亡呢?经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中心对4人血样检验鉴定,发现他们都是死于一氧化碳中毒。简单说就是一氧化碳极易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致使人体血红蛋白失去与氧结合的能力,致使吸入大量一氧化碳者窒息死亡。

  而盗洞中的大量一氧化碳又是从何而来呢?原来封存完好的古墓内部通常处于恒温恒湿状态,而墓中的尸体、布帛以及木材等有机体,在漫长岁月中会与墓中的空气发生氧化反应,继而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

  如果墓中陪葬品较多,那么它们氧化产生的有毒气体浓度足以杀人于无形。而江都王陵恰巧是拥有海量陪葬品的大墓,遂其墓中一氧化碳浓度应该足够高。

  虽然江都王陵后来历经多次被盗挖,留下巨大的盗洞,但是盗洞积蓄的龙塘池水,也对江都王陵起到了很好的密封作用,使其墓中仍然集聚着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赵建新等人挖得盗洞又窄又小,又有个直角弯,所以盗洞中的氧气含量本身就非常有限,而且他们爆破瞬间又消耗掉的大量氧气,总之综合上述几种因素,盗洞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应该足以让人丧命了。

  财帛动人心,赵建新等人见财起意最终死于非命,也算罪有应得。但赵建新等人的死亡真相也应使广大考古工作者警醒,如果考古工作者参与保护性抢救发掘时,即便不用考虑古墓中机关暗道问题,但也要小心不要被古墓中的细菌感染,并注意古墓中诸如一氧化碳之类有毒气体的危害。

  先讲一件盗墓致死的事。

  2009年初,以赵建新为首的一伙盗墓贼,通过翻阅古籍和现场查看风水。最终,锁定了大云山顶部的一座汉墓。这处汉墓位于江苏盱眙,墓顶上面一个水池。赵建新一伙选好盗洞以后,每天晚上八九点开始干活,凌晨三四点就撤走,并把盗洞掩盖上。后来,为了加快挖掘进度,他们动用了炸药。

  在一次爆炸完成后,先进去的两个人一直没动静。于是,又下去两个人。原来,爆炸将盗洞氧气耗尽,前面进去的两人昏迷了过去。后面进去的两位也出现昏迷反应。剩下的同伙赶紧开车将前面两人送往医院,可是,走到半路就这两人死了。同伙吓坏了,将尸体和车扔到了一个废弃工厂。后面进去的两人后来也死了,被同伙就地掩埋了。

  死了4个人,这伙盗墓贼就四散逃窜了。警方不久发现了尸体和汽车,专家根据汽车和尸体上的泥土分析,确定这是一伙盗墓贼。之后,警察通过汽车查抓捕了所有盗墓贼。

  根据这些交待,考古专家和警察来到大云山顶一看,果然是一处大型墓葬!山顶的水池就是千百年来盗墓贼留下的盗洞,积水而成!不过,赵建新这伙人比之前的盗墓贼有本事,挖的盗洞位置更准确。

  之后,考古专家将水池抽干,在大云山顶部发掘出一座规模宏大的汉代陵园,包括三个大墓葬和13个陪葬墓!里面出土了上万件珍贵文物。

  在小说和影视剧中,古墓中有各种机关陷阱。例如:弓弩,陷坑,毒气,飞镖,火焰等等,这些都没有。

  古人技术有限,机关的寿命更是有限。就算是弄了这么复杂的机关,也没用。在电影中,安置了上千年的弓弩还能照常发射,甚至能自动装填,那都是忽悠人的。真正能同在古墓中的机关,也就是一些简单地防盗墓装置。其目的是阻止盗墓者进入,不是杀伤盗墓者。

  1,金刚墙!

  这是一种垂直承重墙,由金刚土构成,坚硬无比。

  2,流沙!

  流沙并没有小说中说的那么神奇,陷进去就被吞噬了。真实的流沙,就是比较细小干燥的沙土。其目的也是为了防止蛇鼠虫蚁,保持墓葬干燥。而盗墓者遇到流沙时,除非是被墓葬顶部流沙掩埋,否则没有危险的。从上往下挖时,遇到流沙也没事。

  3,顶门石!

  在埋葬完毕后,都会将墓道大门后的顶门石放下,将大门顶死。慈禧地宫就有三道顶门石,孙殿英部在暴力破坏第一道门后,就知道怎么推开顶门石了。所以,后面两道顶门石保存完好。

  现在的考古发掘,都是事后保护性发掘。只要小心不被细菌感染就行了。不用担心机关问题。其实,一般考古者面临的精神和肉体问题,就是风湿和孤独!考古环境潮湿,考古工作内容枯燥无味。考古,真没小说写得那么刺激。

  我也曾去过保定的一个考古现场,最大的印象就是,中午的大锅菜挺好吃。

  (文勇战王聊历史)

  在中国古代,帝王们都希望自己死后,可以继续享受生前一切权力、地位以及荣华富贵。同时,又害怕盗墓贼来盗取自己的坟墓。

  因此,他们会让工匠在坟墓里安排很多致命的机关。而且,还会把墓室的防盗工作做的相当到位。因此,根据史料记载,坟墓里的机关是有的,但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厉害。

  盗墓的小说和电影,流传很广,导致一个误区,盗墓是一种险象环生的工作,盗墓贼都是一帮身怀绝技之人。

  其实,大部分盗墓贼,都没有太多本事,只是因为他们盗的大部分都是一些显而易见的墓地,这些是不需要太多分金定穴一类的本事的。

  就比如赤眉军挖西汉皇帝的坟墓,黄巢挖唐朝皇帝坟墓,孙殿英挖清朝皇陵,其实这些盗墓贼,没啥大本事,只是因为这些皇陵都知道在那里,挖就是了。

  第一,设置疑冢,让人只知道地点,无法知道具体位置,只能靠猜。所以,运气背的话,就被挖了坟,运气好的话就找不到了。

  第二,设置大量耳室,这个和疑冢的原理很相似,主要起到吸引火力的作用,让盗墓贼误以为是主墓室,这里面一般会有一些宝物,但都不是特别名贵的东西。

  大部分盗墓贼的眼光很差,无法进一步辨认。但要遇到有眼光的盗墓贼,就不妙了,因为他们会凭借这些线索,找到主墓室。

  第三,山中藏墓。这个方法工程量相当浩大,唐朝国力强盛,比较喜欢这种方法。而且,墓道会采用巨石封死,如果不发动无数人力,很难挖开。

  赤眉军和黄巢的人,就是发动十数万人才挖开。孙殿英更是使用了炸药。这样的墓,除非到了亡国危险,否则一定安然无恙。

  这几种藏墓的方法,效果要比机关更好。

  所以,在挖掘古墓时,那些防盗的机关,反而不是最主要的。但考古人员,依旧害怕一些东西。

  第一个害怕的,是空气。

  准确的说,应该是不明气体,尤其在相对狭小密闭的墓室,考古工作者越是害怕,氧气含量低是一个方面,如果再出现有毒气体,甚至易燃易爆的气体,对整个考古队,都是致命的。

  而如果外部新鲜空气进入墓室,有可能对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这个问题,也成了考古工作者最头疼的问题。

  第二个害怕的,叫做细菌。

  在古代,这些都和诅咒挂钩,现代人叫它细菌感染。谁也不知道,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墓室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那些尸体,文物,会不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细菌甚至病毒?这种可能性很大,而且不可预判。

  考古工作者,可以通过史料,判断下葬的情景,却无法判断,在地底下埋了千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会让考古工作者措手不及。很多细菌,通过呼吸道,皮肤感染,对个人影响很大。很多时候,手套口罩的用处有限。

  第三个害怕的,是水。

  沧海桑田,变化很大,许多河道都可能埋藏在地底,而且,大部分河道,水量充沛,如果是有一些专业设备,是可以基本判断可能得地下河道位置。但如果出现万一情况,就可能变得不可收拾。但对于开挖的墓穴,这个问题的可能性很低。

  

建国以来的考古发掘工作中,有没有发生过因古人留下的机关而致死致伤的情况?

  这些是考古工作最为头疼的问题,至于说大量文献中记录的致命机关,就建国后对古墓的发掘看,没有什么影响。

  而考古工作,并不像小说中那般的精彩非常,相反,十分枯燥乏味。也不像小说里那样,可以看到无数奇珍异宝。更没有像很多纪录片那样栩栩如生的尸体。

  当然,这些都是真的,的确有奇珍异宝,也有一些保存完好的尸体。但大多数的奇珍异宝,在出土时,扮相是很差的。而且,很多古董的保存并不完整,再加上上文说的氧化反应,导致一些文物在出土后,出现掉色现象。甚至很多丝绸纸质文物,还会瞬间风化。

  而其他一些文物,也是要经过非常小心仔细的清理修复,才能成为博物馆中那些精美的展览品。而更为珍贵的贵金属文物,出土时,扮相也很差。

  导语:从近些年有关盗墓类型的主题内容小说改编电视剧和电影都非常的流行。无论是《鬼吹灯》系列还是《盗墓笔记》系列的流行,像南派三叔、天下霸唱等盗墓题材类的小说家都为人所熟知。在每一个小说的情节当中,都会有涉及到一些盗墓机关的内容。

  宋、明以来,民间出现了一种以“三合土”整个浇筑墓穴的方法,使墓穴被一层又一层的石灰糯米浆、三合土等紧密包裹,增强了墓葬的密封和防盗性能,这种方法在普通官僚士大夫阶层尤其流行。

  盗墓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凿穿好几层发现仍旧离墓室遥遥无期,再也无力坚持下去,只好悻悻而去。

  而考古工作者对这类墓进行发掘时,普通的钢钎打秃了好多根,还是无法进入墓穴,最后是动用了钻井机械才发掘成功。

  盗墓影视剧中总会有弩箭机关杀掉一批炮灰盗墓者。而弩出现于春秋时期,能控制射击的弩机已是比较灵巧的机械装置。

  在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听起来似乎很先进厉害,但是实际上由于墓葬的防盗弩机是木质、骨质或者铁质,经过长时间的氧化作用,就会因腐朽而失去作用。

  鉴于弩弓法有它的局限性,历代的工匠们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连环翻板等机关。

  这种方法就是在墓道中挖掘深约3米以上的陷坑,而在坑中放置刀剑利器。坑上层平覆数块木板,木板中间有轴,下缀一小型相同重量的物体,整个机关呈天平秤状,板上有掩盖物。若盗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随之下陷,人必掉到坑内的刀锥之上,受万剑穿心之苦。

  这种方法的确有可能还会对今世的盗墓贼有一些杀伤力,但是现代考古可不是像盗墓一般,都是慢慢的将墓葬一层一层的剥开,这种机关在考古人员面前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

  流沙墓可以称得上最为盗墓贼头疼的墓冢类型之一了,主要是利用沙子的流动性,通过对挖掘的陵墓进行流沙封存,只要墓室被打开,沙子马上涌入,让人无处可逃。

  这种防御方法就是以柔克刚,同时在考古发掘工作中,流沙墓也是考古工作者最头疼的一种墓葬。

  但是只要不贸然进入,仍然不会对考古人员造成威胁。

  其实现实往往会让很多人非常失望,大部分考古工作者发掘的墓葬,要不就是已经被盗墓贼关顾过的,要不就是由于地理变动,或者是建筑开发以及农业发展这些因素所暴露出来的墓葬。

  一、考古人员很少会去触碰那些完整保存在地下的墓葬

  有的地宫完好,也是尽力保证不去挖掘。那么他们挖掘的这些东西,里面其实很少会有什么奇怪的东西,有的被洗劫一空,也有的相对完好一些,里面东西也不少,可墓葬里面也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机关。

  古人对于盗墓这种事情非常痛恨,历朝历代的法律都有严格的规定,盗墓是要被判重罪,可巨大的利益之下,还是有很多人都选择去盗墓,为了防止被盗墓者光顾,很多墓葬确实是会采取一些保护措施。

  二、古代的墓葬大部分都没有多大的空间

  皇帝的陵墓规模是最大的,可这个陵墓也没有太大的空间,不是谁都像秦始皇那样,可以给自己修建一个那么大的地宫。在有限的空间里面,他们要安置各类的财宝以及陪葬品,那么就没有多余的地方去设置这么多机关。

  三、考古的时候能难找到地宫的大门

  古墓最好的防盗武器就是地利,古人是非常讲究风水的,他们的陵墓大多都是依托山地修筑的,找到一个好的地方来做自己的墓地,不仅可以避免被洪水这类的天灾摧毁,也可以避免被盗墓贼光顾,比如唐高宗与武则天的陵墓,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甚至连军队用炸药的方法都没有能把这个陵墓打开。

  考古主要是寻找墓葬的大门,尤其是地宫的门,可墓葬要是设计得好,根本就没有办法轻易找到墓葬的大门。

  最后考古人员在挖掘的时候,都会仔细来探测,并且层层来发掘,讲究的是细致,因此没有人会中墓葬里面的机关。

  应该没有伤人事件发生吧,不是因为考古队厉害,而是考古的方式决定的,首先古墓是防小团伙盗墓贼的,而考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分工明确的团队,知识储备要比小专业,在人多的情况下,再精巧的防盗机关都是不值一提,特别在有炸药的今天。

  像这些年的江西海昏侯大墓,长沙马王堆大墓都没有机关,据说定陵挖掘时曾担心有机关,但是是虚惊一场什么也没有。 古墓中有机关大多都是听人口耳相传,这里面就有些添油加醋的个人主观主义色彩,要么古籍记载,估计恐吓后人居多,怕人撅坟。 野史记载的机关无非是翻板悬刃,飞箭连弩,伏火毒气罢了。但是从出土的古墓来看,杜撰的成分大些。

  古墓中是有一些防盗措施的,最简单的就是顶门石了,关闭之后理论上从外面是打不开的,但是破解方法也有多种,不在一一细说,感兴趣的可以百度。

  积石积沙墓也是经常用来防盗,就是利用沙子的流动性用裹挟有棱角的巨石把盗墓贼直接砸死掩埋在塌方的盗洞里,沙子都是炒过的,底层铺以石灰炭末,使得沙子十分干燥极具流动性。曾有古墓发现被砸死的盗墓贼遗骸。但这种墓可以破解,人少可以浇水打湿沙子,用圆管叠进进入。人多直接掀开覆土,慢慢挖掘。

  还有就是直接用巨石封死墓道,辅以三合土,往石缝灌铁水使之融为一体,甚为坚固。对大团伙依然没用,像当年军阀孙殿英直接用炸药砸开慈禧墓道。

  还有就是利用长明灯耗尽墓室氧气,加之腐朽产生的瘴气,不懂行的进去直接憋死在里面。懂得的知道需要通风时日灌满新鲜空气在入。

  古籍记载秦始皇陵里面机关重重,有秦弩,但是没人进去谁也不知道,况且千年后估计也腐朽锈蚀,就算有也发挥不了作用,但是勘测出皇陵水银异常高,汞蒸气也算是防盗的好方法。

  所以本来就没什么机关,怎么会伤人呢!秦始皇陵除外!

  考古发掘工作中,最危险的“机关暗器”从来都不是飞镖暗箭、流沙走石、毒烟猛兽。这些玩意儿即便真的存在,在百般呵护古墓的考古队看来,也是及其珍贵的文物,才不舍得他们被触发损坏。

  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无数古墓,机关暗器什么的,还真没有见过。可以想象,如果真有这样的存在,他们该多么的激动?

  郭庄一号流沙墓,就是一座为数不多的带有“机关”的古墓:墓主人棺椁四周布满了流动的沙子和巨大的石块,盗墓贼想要通过盗洞进去棺椁,无疑要走一条“生死路”—沙子随时可能塔防将他们掩埋。

  流沙墓经历了2000多年的时间,光是盗洞就有17个!即便如此,还是出土了1000多件精美的文物,可见它的防盗效果杠杠滴。

  流沙墓一经发现,就成了考古工作者的“宝贝”,因为它太罕见了!以至于很多考古队员都会自豪地说:终于遇到了一座有有机关的古墓啦!

  如果翻开考古日志,就会发现郭庄流沙墓的每一块石头的摆放,都被标注的清清楚楚;每一个盗洞的位置,也被详细的揭露。如此细致的考古工作,怎么可能会出现人员伤亡?

  考古工作不是旅游享乐,出现一些意外是难免的。在一些条件恶劣的地方进行考古发掘,就会造成“伤亡”。比如在西藏自治区进行考古,那里海拔高空气少,工作量太大就会缺氧头疼感冒,这也算工伤吧?

  来自古墓本身的威胁,固然是不存在的。古人即便再怎么精明,也挡不住挖掘机+揭顶式的发掘。就好比笼中鸡一样,被人捆绑、褪皮、口掉一条龙服务,没跑儿!

  能够对考古队员造成伤亡的,从来都只有人。

  什么人能够对考古队员造成伤害呢?除了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盗墓贼以为,没有其他人会如此缺德了。

  古代埋人的地方,五花八门哪儿都有,比如说山沟里、山洞里、悬崖峭壁半当中、水里、树上;能被埋在土里的,大概是“”吧!粗略分类的话,大致有两种:远离人烟的地方、常有人来的地方。

  在很多法律都无法触及的荒野之地的古墓,才是真正考验考古队勇气的地方。

  《大唐西域记》里,记载了一座名叫曷劳落伽城。它位于阗国之北,其国民不仅不信佛,还肆意辱佛。佛为了惩罚这个国家的居民,天降黄沙,一夜之间将其掩埋,自此,这个拥有3000多人的“大国”消失不见。

  1901年,斯坦因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勇敢地闯入《大唐西域记》描述的曷劳落伽城故地,寻找传说中的失落之城。经过3天的寻找,斯坦因找到了一个名叫“喀拉墩”的沙丘,并在这里寻找到一座古代遗址。

  “喀拉墩”地处沙漠腹地,距离最近的人类聚居区,也有24公里的!说这里是鸟不拉屎的地方,一点都不过分。

  经过数十年的论证,喀拉墩被证明就是失落之城—曷劳落伽城。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曷劳落伽城的考古,也就此打住。

  直到1990年,考古工作者偶然经过这里,意外发现这座消失了1400年的古代遗迹,但已经被盗墓贼盗扰的满目狼藉!遗址现场遍布木头碎片、古人遗骸、以及大小不一的盗洞。

  于是,考古队立即对这片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不过,考古队的发掘工作,仅仅限于白天,因为晚上属于盗墓贼!

  跨度24公里的无人区,中间隔着无数沙丘。在茫茫夜色之下,这座遍布古代遗址的“处女地”,就是盗墓贼天然的乐园。

  这帮无法无天的盗墓贼,手持利刃,远远地盯着考古队的动向。一旦考古队离开亦或是夜幕降临,盗墓贼就会蜂拥来到遗址现场,开始疯狂的盗掘。

  正与恶的交锋,就这么不期而遇。

  在考古发掘的初始阶段,考古队员的确有很大的危险,甚至有的队友遭到了盗墓贼的袭击。

  一旦正与恶的力量发生逆转,考古队员的安全,就可以得到绝对保证。到那个时候,真正能够对他们造成伤亡的,估计只有队员的心理素质了。比如说中暑了、太激动了、缺氧了云云。

  盗墓是一件在历史上流传已久的事情了,至于具体从什么时候兴起,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不过在历史上的很多时期,都有他们的身影,尤其是乱世之中,比如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以及民国时期,这些时期盗墓都是特别严重的,很多帝王陵都在这些时期被盗。

  既然有这么多人盗墓,并且对陵墓产生一些破坏,所以在新时代之后,就有了考古队员专门对这些被破坏的帝王陵进行保护性挖掘,很多人就比较好奇,在考古队员考古的过程中,会不会被陵墓中的机关伤害致伤呢?

  确实因为有盗墓现象的存在,古人对自己死后陵墓的防盗措施,做得还是很不错的,会有一些迷惑性行为,比如设置假冢、设置很多耳室或者在山里藏墓、依山而建的,比如设置很多假冢进行迷惑性行为的人有曹操,他自己就设置了摸金校尉等职位来给自己去盗墓,所以深刻明白自己死后肯定会被盗墓,为了防止被盗,曹操据说设置了72个假冢,让后人傻傻分不清哪个才是真实的曹操墓。

  依山而建也就是所谓的山中藏墓,在唐朝比较流行,这种方式需要强大的国力以及经济支持方可,比如武则天与李治合葬的乾陵,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之一,曾经多次被人试图盗墓,可是因为找不到墓口,所以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当然了,这些防盗措施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至于对人们有杀伤力,所以对于盗墓者而言,在强大的利益驱使下,还是无法避免继续去盗墓,因此古人为了对这些盗墓贼进行处置,就专门设置了一些机关,这些机关听起来确实十分恐怖。

  古人设置的机关当中,应该最为出名的就是秦始皇陵墓里边的机关了,比如弓弩之类的,这也是在正史中确实有所记载的:

  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传诣七十余万人,穿三皋,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史记》

  虽然也没有人知道秦始皇陵内部是否有弓弩,可是我们根据司马迁的记载来看,这应该是八九不离十的,想必古代很多帝王陵里边应该都会有这种具有杀伤性的武器,可是为何没有发现有考古人员或者盗墓者因此殒命呢?

  除了弓弩之外,第二个机关应该可以把水银算成一个,古代有很多人有用水银灌入体内进行尸体保存的习俗,这些水银是具有很大的挥发性的,并且还具有毒性,一旦对这样的陵墓挖掘之后,这些水银见到空气挥发产生的气体,就很可能致命,虽然没有考古人员因此丧命,但是历史上有过一些关于盗墓者因为毒气丧命的,很有可能就和水银之类的有关。

  第三种机关就是流沙了,这是古人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在陵墓周围用很多流沙,一旦盗墓者直接进入主墓,打开门就可能导致周围的流沙下来将其掩埋,这样就会全军覆没。但是流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现在的考古工作中,考古人员都很聪明,一般都是从上往下挖掘,这样的话流沙基本都被挖走了,已经失去其最初的价值和杀伤力。

  总而言之,古人为了防止自己的陵墓被盗,不仅在修建的时候方式方法这些有很多讲究,内部机关也是有的,可是他们忽略了一些东西,那就是时间,再厉害的机关,经过千年时间之后,也瞬间变得因为生锈或者腐蚀而失灵了,甚至很多陵墓的地形也因为时间的原因,导致逐渐发生变化,与最开始的样子相比,早已完全变了一个样子。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其实不管是盗墓还是考古,都很少有遇到过因为机关致命的事情,毕竟这些东西早已失灵了,再加上现代人的科技手段,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机关致命的可能性的,但是并非盗墓就没有危险了,因为其中还有另外的一些风险等待着人们。

  其实盗墓或者考古,最恐惧的不是机关,而是环境与地势,所谓的环境主要包括空气以及细菌,地势就是涉及到水或者沙子之类的,为何说害怕这些东西呢?我继续为你分析。

  首先我们就来说一说空气,我们都知道古墓在经过上千年时间的封闭之后,里边的空气与外边肯定是不一样的,在千年的时间里,陵墓内部的空气很可能产生了一些变化,比如有毒气体或者一些易燃易爆气体都可能存在,这对于考古来说,就是十分具有难度的,一旦不小心被毒气致死或者因为易燃易爆气体导致燃烧、爆炸,不仅自己会因此丧命,陵墓内的文物也会受损。

  就算没有这些有毒有害气体,因为陵墓内的气体与外部完全不一样,也是存在很大风险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文物保存来说,其在陵墓封闭的时候,因为空气不流通可以得以保存,一旦陵墓打开,就可能被空气导致腐蚀或者直接消失,这一点在马王堆的挖掘以及定陵的挖掘当中就曾感受过。

  至于细菌的话,其实也是很容易理解的,毕竟那些陵墓已经密封了千年,里边有很多尸体,不排除因为一些原因产生细菌,一旦我们打开陵墓,就很容易被感染,这是有可能的。

  地势就是那些沙土或者水了,这些陵墓周围的环境经过千年变化,可能会有所不一样,比如陵墓周围会不会有河流或者一些松软的沙土之类的,河流容易导致陵墓被淹没,沙土这些过于软的东西容易导致塌方,这些都是很危险的,不管是对考古人员还是文物保护,都存在很大的风险。

  真实的盗墓或者考古,远远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惊悚,反而更多的是枯燥和无聊,但是这些枯燥无聊的生活又需要足够谨慎,因为一个不注意,就可能破坏了文物,造成巨大损失,成为千古罪人!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在现代考古发掘中,确实出现过工作人员伤亡的情况,而且有据可查。不过,之所以发生悲剧,并非是古人刻意留下了机关陷阱,而是因为操作不当或天气影响。见到这个问题,不禁想起了《定陵发掘亲历记》一书中讲述的两个“插曲”。

  庞中威是明定陵发掘的参与者之一,也是最先进入定陵地宫的人。后来,他专门撰写了一部回忆录,对发掘定陵的工作和见闻进行了回顾。在该书的第五章中,谈到了一起考古发掘的意外和一起长陵大殿里辟死人的故事,当然,这两个悲剧并非发生在定陵里。

  1956年时,“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河南进行探测和发掘工作,其中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墓。由于墓葬太深,超过了21米,使得底下的光线很暗。为了改善照明条件,大家决定拉电线按灯泡。

  

建国以来的考古发掘工作中,有没有发生过因古人留下的机关而致死致伤的情况?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人们对用电知识还不是很清楚,而且设备也相对简陋,结果一位叫刘永才的高中毕业生,在拉电线时触电,以身殉职。这虽然不是古人设下的机关,但由于人死在了墓里,在当时还是传得沸沸扬扬。

  另一起意外发生在长陵大殿里。当时,明定陵已经处于发掘中,而1958年8月底的一天,北京突然下起了大雨且伴随着雷电。当地景陵村有几位村民到长陵大殿避雨,结果一位叫谷永中的人靠着大殿柱子休息,被雷电击中,不幸身亡。

  作为参加过大型陵墓发掘的庞中威,在写回忆录时刻意添加了这两个情节,足见当时人们对考古工作有着一种十分复杂的心情。其实,时至今日,作为考古学专业的学生,家人还时常嘱咐,在发掘时一定要小心,以防被机关陷阱或一些“不干净”的东西伤到了。

  事实上,在实际考古中,并未发现过史书中提及的机关暗器。而且,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墓葬早已坍塌损毁严重,即便是有防盗设施,也很难起到伤人的作用,多半是出于稳固、加大盗墓难度罢了。

  参考资料:庞中威:《定陵发掘亲历记》

  古人为了防止自己的陵墓被盗,也绞尽了脑汁,采取了很多办法,如设立“疑冢”,隐藏真实的墓穴位置,还有就是“积沙墓”,一旦有盗贼盗进入墓穴,沙子就会从上而下倒灌墓中将盗墓者活埋,还有就是用类似有毒之物,如秦始皇陵里面大量水银,水银是有毒的。当然在陵墓的建设中也会采取其他的建造工艺和方式尽量避免陵墓被盗。

  另外就是我们在盗墓影视和小说中看到的如“伏弩”、“涉毒”、“伏火”、“迷道”等等手段,但我认为这些大多数只存在于文学艺术之中,而现实应该很少。所以,如题所问,考古工作人员被古人陵墓中所设置的机关所伤的事件还没有听说过。

  但是,考古工作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也会发生意外的事故。2010年9月8日上午,山东大学负责南水北调工程河南省禹州市前后屯一直考古发掘工地发生坍塌事故,造成1人死亡。2022年8月25日,山西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考古现场发生土方坍塌事故,造成一名考古人员的死亡。这些都表明考古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当然,即便顺利进入墓穴,避开了坍塌的危险,在墓室内还是存在很大的风险性,而这种风险是考古人员感觉不到的一种极度风险。

  图坦卡蒙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代法老(公元前1334-前1323年),人们对他最多的印象莫过于那张独具一格的金色面具。在20世纪20年代考古专家在对其陵墓进行发掘探险的时候,就发生了意外。在1923年4月23日,也就是打开法老墓室的6个月后,参与此次探险的科学家罗德.卡纳冯勋爵神秘死去,随后另一名探险成员阿瑟.梅斯昏死在开罗一家宾馆里,进入过墓室的勋爵好友乔治.古尔德因高烧不退而死去等等。

  面对这一连串的死亡,很多人想起了图坦卡蒙陵墓上镌刻的墓志铭:谁要是干扰了法老的安宁,死亡就会降临到他的头上。这就为图坦卡蒙的陵墓更增添了神秘色彩和恐怖气息,以为真的有什么诅咒存在。

  在加拿大及埃及有关人员的研究之下,最终破解了“毒咒之谜”,是岩石中释放出来的高含量放射性元素氡损害了考古学家的健康。氡气是一种化学元素,由铀的放射性衰变产生,无色、无臭、无味,比重是空气的7.5倍、氢气的一百多倍,接触者易患肺癌。这种致命的氡气就是由建筑金字塔石块及泥土中所含的衰变铀元素释放出来的。所以说,自然而然就不存在什么毒咒之说了,也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存在。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首饰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