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汇海首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朵颜三卫的命运最终如何?

作者:首饰网
文章来源:本站

  感谢悟空问答邀请。所谓“朵颜三卫”,指的是于明朝洪武二十二年五月,明廷为了安置大量的蒙古降人,设立朵颜、泰宁、福余三卫于兀良哈之地(大致在以今嫩江为中心的区域),所以又称兀良哈三卫。设立三卫是明朝取代元朝统治之后,防御北元政权南下,加强边地统治的重要举措之一。

  其后,朵颜三卫与阿鲁台关系破裂重新归附明朝,但又于宣德三年再次反叛,被明宣宗击破,是为宽河之役。而此时鞑靼部汗王阿鲁台继续攻打朵颜三卫,为了自保,又一次归附明朝,得到了明宣宗的宽宥,“诏蠲三卫罪,以自新”。

  也先死后,鞑靼再次崛起,鞑靼的最高权力为权臣孛来所掌握,在孛来的拉拢下,朵颜三卫又与其勾结了起来,双方联合对明朝的边境进行骚扰。

  不过攻杀泰宁、福余卫的可不仅是察哈尔部,还有内喀尔喀和科尔沁部也开始对上述二卫进行吞并,基本在万历年以后,二卫已经融入融入以上三部。

  在嘉靖三十四年,从明人的奏报上看,朵颜卫已经基本被吞并完成,已经和蒙古本部合流,进犯明边,所谓“往年外夷尽被胁从,部落远徙,或为向导,或随抢掠”。

  而明朝由于嘉靖年间,军事力量急剧衰退,根本就没有能力干预蒙古事务,只好坐看朵颜三卫被蒙古各部融化吞并,当然这也是朵颜三卫的唯一选择。

  当然,最后漠南蒙古被清朝征服,那些并入漠南蒙古的朵颜三卫部众自然也成为了清廷管治下的蒙古人众,所谓“明未亡而插(察哈尔)先毙,诸部皆折入大清”。

  引用文献:《明史》、《国榷》、《石匮书》、《全边略记》、《卢龙塞略》、《山中闻见录》、《四镇三关志》、《天下郡国利病书》、《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蒙古兴起后,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各部,并向南、向西征伐。他以及他的子孙在之后半个世纪里,几乎征服了已知世界的三分之二,蒙古疆域扩张到天下大部分地区。

  为了维持黄金家族的统治,成吉思汗以及他的孙子薛禅汗(忽必烈),将所征服的土地分别封赐于诸宗室亲王及功臣后代。

  之后,这些地方的蒙古部族逐渐形成了即翁牛特部、乌齐叶特部,科尔沁部、喀喇沁部等半独立的部落。

  元末,占据中原的元朝政权崩溃,元顺帝弃守大都,北逃返回蒙古高原,原先向元朝臣服的辽东诸部则趁机自立,在木华黎后裔纳哈出的带领下,割据于辽东,名义上为北元臣子,其实已经自立为王。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遣冯胜、傅友德、蓝玉率大军北征北元,割据辽东的纳哈出不敌明军,被迫投降,洪武二十一年(1388),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儿被明军蓝玉部击败于捕鱼儿海(内蒙古贝尔湖),仓惶逃窜,最后死于蒙古贵族的内讧中。

  明朝至此恢复对辽东的统治。在纳哈出投降后,大兴安岭东西的各蒙古部族无法抵抗明军,只得不情愿地向明朝臣服。

  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朝在辽东及其北方区域归附蒙古人部落设立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个卫所,用来羁縻统治降明的蒙古人。

  建立卫所后,明朝规定诸位的游牧地为:泰宁卫:游牧于在故元泰州(今吉林省眺安县)塔尔河(今洮儿河)一带。朵颜卫:游牧于额克多延温都儿(今内蒙古扎赉特旗北),溯儿河(今内蒙古兴安盟境内绰尔河)一带。福余卫:游牧于嫩江和福余河(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附近的乌尔裕河)一带。因三卫中以朵颜卫最为强大,所以明朝将此地的蒙古部落统称为兀良哈三卫。

  但是,诸卫蒙古部族对于明朝口服心不服,只是迫于形势,勉强归附。在明军撤军后,三卫迅速反叛,重新归附北元。之后明军在傅友德、郭英的率领下再次北征,压服兀良哈三卫。

  

朵颜三卫的命运最终如何?

  此后明太祖将第十七子朱权册封为宁王,建藩于大宁卫(内蒙古宁城),授予朱权强大兵力(甲士八万、兵车六千),以统率并震慑兀良哈三卫。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兀良哈三卫不得不低头,都归朱权节制。

  建文元年(1399年),因建文帝展开削藩,使得封藩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对抗明朝廷。为了获取支持,增强实力,朱棣对于手握重兵,又近在咫尺的宁王朱权麾下军队产生了吞并念头。于是,朱棣假借与宁王商议奏事朝廷讼冤理由,只身一人前往大宁,骗取朱权信任,并暗地里与驻守大宁的兀良哈三卫首领达成助力约定。之后趁机将朱权挟持至北平,夺取了大宁卫军队,并获得三卫蒙古骑兵的效力。

  得到宁王军队后,朱棣如虎添翼,势力大涨,在之后靖难之役中,战胜建文朝廷,夺取社稷,成为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

  永乐年间,兀良哈三卫对于明朝时叛时降,在大明和东蒙古鞑靼部之间反复不已。永乐十二年(1414年),成祖第二次北征鞑靼,击溃鞑靼首领阿露台之后,回师途中亲率精兵突袭之前叛明归附鞑靼的兀良哈三卫,获得大胜,三卫仓惶逃窜,明军斩首无数。此战后,兀良哈三卫长时间不敢骚扰内犯,并且部众纷纷脱离贵族约束,归降明朝。

  三十多年后,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贸然出兵,讨伐已经逐渐强大起来的西蒙古瓦剌部。因准备仓促、指挥失当、又回师仓促,终于遭遇“土木堡之变”,明军大败,皇帝被俘,京师几乎不保。在这期间,兀良哈三卫先与瓦剌勾结,共同入侵明朝,之后又被瓦剌逼迫,迁徙驻地。

  之后百年,兀良哈三卫不断在东蒙古鞑靼部和明朝之间倒来倒去,但大多是依附鞑靼,伙同内犯。

  最后,福余、泰宁二卫因为与鞑靼联姻而融进鞑靼各部中,朵颜卫则分裂为互不统属的三部,兀良哈三卫逐渐式微。

  再一百年后,已经基本依附于察哈尔、土默特各部的原兀良哈三卫,因与察哈尔末代大汗(也是蒙古黄金家族最后的首领)林丹汗呼图克图产生尖锐矛盾,并引发战争。

  在多次交战,两败俱伤后,残余的兀良哈部众,在首领善巴的带领下,于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归附了辽东新兴的后金政权,东迁到今天的辽宁义县、北镇等地驻牧。

  明崇祯十年、清崇德二年(1637年),在清太宗皇太极的诏令下,善巴部兀良哈蒙古被编入内藩蒙古八旗,为土默特右翼诸旗。

  明成祖一生进行了5次北伐,在第3次北伐的时候,本来是为了打击鞑靼大汗阿鲁台,但是在进军途中,并没有找到阿鲁台。因为阿鲁台早就带着族人提前逃跑了。明成祖一怒之下,把阿鲁台没有来得及转移走的帐篷一股脑儿烧掉,把阿鲁台留下来的牛羊牲口,全部往家里赶。

  在回来的路上,明成祖忽然拐道前往进攻朵颜三卫。由于朵颜三卫并没有着力防备,因此明成祖给予了他们沉重的打击,几乎灭绝了朵颜三卫。

  (朵颜三卫)

  说起来,朵颜三卫是曾经给过朱棣很大帮助的。朵颜三卫在朱元璋北伐期间,归附了明朝。后来,朵颜三卫被朱元璋划拨给了宁王朱权。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由于要用一个藩王的兵力对付全国的兵力,因此,他在兵力上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他打起了朱权的主意。《明史》上记载,当时朱权实力雄厚,“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也就是说,朱权除了有八万甲士、六千战车外,还有朵颜三卫下面众多骁勇善战的骑兵。

  

朵颜三卫的命运最终如何?

  朱棣在用计谋擒获朱权以后,也就把朱权的这些兵力收归己有。这样一来,虽然朱棣在总兵力上,还是远远不能与中央军抗衡。但他依靠这些强悍的军队,最终夺取了朱允炆的江山。

  由此可见,朵颜三卫对朱棣是帮了很大忙的。所以,朱棣实在不该打击他们。打击他们的话,就有点显得恩将仇报了。

  再一点,在明军的强力打击下,当时整个蒙古分成瓦剌、鞑靼和朵颜三卫三部分。这三部分中,鞑靼与明朝比较敌对,瓦剌稍微好一点,朵颜三卫与明朝最亲善。

  这三部分并不团结,互相攻击。当时对于明朝来说,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他们进行分化。最重要的,就是要联合一部分,打击另一部分。尤其是应该联合瓦剌和朵颜三卫,把鞑靼给消灭掉。这也是唐朝的时候,对付北方少数民族所使用的政策,而且效果还非常好。

  (朱棣画像)

  可是为什么朱棣却不这样做,反而还要打击自己的朋友朵颜三卫拉仇恨呢?

  朱棣之所以要打击朵颜三卫,有两个直接的原因。

  一是因为朵颜三卫虽然与明朝亲善,表面上投奔了明朝,实际上又和鞑靼的阿鲁台眉来眼去,帮助阿鲁台打击明朝。

  二是朵颜三卫本来一开始还和明朝关系很好,但是后来,他们却开始不断南下抄掠明朝,侵扰明朝边关的老百姓。

  那么,朵颜三卫本来和明朝亲善,为什么会做这件事呢?

  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当蒙古人回到漠北的时候,由于他们人的基数比较庞大,再加上元朝统治期间,蒙古人大量南下,在南方生活,漠北缺少经营。当然了,由于那里土地贫瘠,不出产庄稼,他们想要经营,也办不到。

  当年蒙古帝国之所以强势崛起,在那里生活得比较好,更多的,还是靠不断的南征北战,从别的国家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和粮食,因此生活不愁。元末明初蒙古人回到漠北后,就面临着物资极为缺乏的情况。他们为了夺得更多的物资,只能互相攻击,同时南下抄掠明朝。

  (鞑靼大汗阿鲁台)

  朵颜三卫当时在蒙古三大部落中,力量是最小的。当鞑靼打过来的时候,他们虽然想对抗,但是力量不足。因此,尽管他们归顺了明朝,却又不得不向鞑靼投降。毕竟明朝鞭长莫及,等着明朝带着军队来救的时候,他们可能早就被鞑靼给干掉了。所以,他们才会显得两面三刀。

  另一方面,虽然明朝也会赐给他们物品,但是由于他们基数太大,因此根本不够。没有办法,他们只能南下抄掠。

  所以,朱棣当时之所以要打朵颜三卫,就是明白,在利益面前,在利害关系面前,没有真正的朋友。且不说明朝自身物资就不丰富,就算很丰富,也无法满足朵颜三卫蒙古人巨大的需求。而且,就算满足了,当明军撤退,阿鲁台打过来的时候,朵颜三卫依然会投降他们。与其养一个填不饱的“白眼狼”,不如把它消灭,以免成为祸害。

  明朝之所以采用它这样的策略,还在于他们对自己军队的力量极为自信。明朝是历史上唯一不采用温和外交手段,直接强打北方少数民族的朝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朱元璋和朱棣给后世定下的基调。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朵颜三卫,主要指东部蒙古,因明朝于此册封朵颜卫、福余卫、泰宁卫,其中尤以朵颜卫最大,故被称为朵颜三卫,又因朵颜卫主要由兀良哈部组成,因此也称兀良哈三卫。朵颜三卫在大草原上可以说是个较为奇葩的存在,因屡受鞑靼蒙古、瓦剌蒙古的侵袭而与明廷交好,却又因各种原因而屡屡南下犯边。终明一朝,朵颜三卫始终保持着这种时叛时附的态势。

  元亡,漠北蒙古族分为三部:居于西辽河、老哈河一带者,为兀良哈部;居于鄂嫩河、克鲁伦河一带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者,为鞑靼部;居于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准噶尔盆地者,为瓦剌部。因地理位置居东,因此一般也称东部蒙古,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曾生存着兀良哈部、翁牛特部、乌齐叶特部和札剌亦儿部等蒙古部落。

  △明初形势

  明朝洪武年间,为了彻底消除北方残余的北元势力,朱元璋曾发动了多次北伐。洪武二十年(1387年),冯胜、傅友德和蓝玉等率领二十万大军绕道庆州,包围了纳哈楚军队驻地,并迫使其投降。这使得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各部失去了屏障,其驻地直接暴露在了大明的打击范围之内。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又在捕鱼儿海大败,这不仅使他失去了对蒙古诸部的影响和统治,更使得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处于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些部落在没有实力与大明对抗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臣服。次年,兀良哈部的原元辽王、惠宁王、朵颜元帅府相继请求内附,明太祖遂于其地设置泰宁、朵颜、福余三卫指挥使司,隶属于大宁都司,并册封儿子朱权为宁王,统领诸卫。

  △捕鱼儿海之战

  然而,朵颜三卫不久后再度反叛,重新归附北元新汗。于是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明朝又派遣傅友德、郭英率军讨伐辽王阿扎失里于挑儿河一带,朵颜三卫与明朝的关系就此再度中断。直到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朱棣在获取了宁王朱权支持之后,部分朵颜三卫随大宁军队一同被收编,并在之后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朱棣在南京称帝之后,感念于朵颜三卫立下的战功,曾多次派人去招抚朵颜三卫,并“命脱儿火察(即脱鲁忽察儿)为左军都督佥事,哈儿(兀)歹为都指挥同知,掌朵颜卫事;安出及土不申俱为都指挥佥事,掌福余卫事;忽剌班胡为都指挥佥事,掌泰宁卫事;余及所举未至者总三百五十七人,各授指挥、千、百户等官,赐诰印冠带及白金、钞币、袭衣”。

  △朱棣影视形象

  因此,在永乐初年,朵颜三卫倒也与明朝度过了一段蜜月期。不过,当时的朵颜三卫中以以泰宁卫最强大,其次福余卫,朵颜卫最弱,但朱棣的册封却以朵颜卫为首,这其中的用意可想而知,而朵颜卫在明朝的支持下则迅速崛起,逐渐吞并其他两卫,故而将这三位合称“朵颜三卫”,又因朵颜卫主要以兀良哈部为主,因此也称“兀良哈三卫”。

  永乐年间,随着朱棣于辽东设立奴儿干都司和迁都北平,为了确保辽东和京师的安全,明成祖视朵颜三卫为外藩,“居则侦探,警则捍卫,发给牛具、种、布帛、酒食良厚”。而且一旦朵颜三卫地区遭遇灾荒,明成祖往往命官署视马匹优劣,倍价易米。

  △鞑靼和兀良哈(朵颜三卫)

  然而,随着蒙古鞑靼部的迅速崛起,朵颜三卫时常受其侵扰,慑其兵威,朵颜三卫遂秘密依附鞑靼,并开始不断借卖马入明边境侦探虚实。虽然朱棣曾下诏责问,但朵颜三卫部分部落却和鞑靼太师阿鲁台结为儿女亲家,开始明目张胆的反叛明朝。

  从永乐八年(1410年)开始,朱棣先后五次亲征漠北,其中第一次出征时便发现有部分兀良哈人加入鞑靼军,因而曾于次年遣使谴责,但却收效甚微,眼见兀良哈三卫不知悔改,永乐二十年(1422年)七月,明成祖再度北伐回军途中,率军深入屈裂儿河流域,对不断支持阿鲁台的兀良哈三卫发动进攻,于屈烈河大败兀良哈部军,兀良哈遭此重创,部众纷纷降明。

  △战略收缩为明朝埋下了祸根

  到了仁宣年间,鉴于永乐年间连年出兵导致国力损耗,仁、宣二宗开始着手明朝的内治,明朝对蒙古开始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主要通过外交和经济手段维系着与蒙古各部的朝贡关系,而蒙古方面瓦剌虽然已经崛起,但却忙着征服草原,因此双方总算相安无事。然而,明宣宗年间的这种战略收缩,尤其是内迁奴儿干,却为之后的“土木堡之变”和河套之患埋下了伏笔。

  为了获得大宁地区的驻牧权,早在永乐年间朵颜三卫便已经经常与鞑靼部联合犯边,鞑靼和瓦剌争夺草原事败后,鞑靼太师阿鲁台逃入兀良哈部,在他的挑唆之下,朵颜三卫开始屡屡于永平、山海关之间大肆掳掠。而随着明朝的战略收缩,朵颜三卫从宣德五年(1430年)开始正式南迁,最终于正统初年驻牧于明蓟辽边外的潇河、老哈河一带,并活跃于整个漠南地区。

  △朵颜三卫南下大宁

  因此,从正统年间开始,朵颜三卫便屡屡犯明辽东、大同、延安境,甚至和瓦剌部联合南下侵犯,但却多次被明朝边将击败,例如独石口守将杨洪生擒兀良哈首领朵栾帖木儿,又如正统九年(1444年)明英宗征调大军追剿扰边的兀良哈三卫兵,捕获扰边者甚众,夺回被其掳掠的人畜。

  其实在正统初年,面对北方蒙古的屡屡南下,明朝实际上还具备一定的打击能力,甚至是出塞追剿的能力,然而自“土木堡之变”后,随着武将、功勋集团出现断层,以及文官集团的崛起,明朝的对外策略愈加保守,最终从战略防御开始转入被动防御,而朵颜三卫与明朝的关系也就此日益紧张。

  △瓦剌崛起后朵颜三卫只能依附

  当时,瓦剌崛起于蒙古草原,朵颜三卫不得不依附于瓦剌也先,但却被也先所利用,在朵颜三卫被明军击败的同时,瓦剌又从背后接连进攻,朵颜三卫一度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无力反抗瓦剌侵扰的他们,只能被迫臣服;虽依旧每年向明廷朝贡,以此换取明帝的赏赐;却又因时常遭到明朝边将剿杀,而时刻寻机报复。

  瓦剌为了彻底征服蒙古大草原,对朵颜三卫逼迫日急,三卫不堪忍受瓦剌肆虐,遂向明朝秘密提供瓦剌请阿伯,并请求屯驻于靠近明朝边境处,但在被明代宗拒绝后便又投向了已经衰弱的鞑靼部,与其首领孛来暗中交往,双方关系日益密切。直到北京保卫战之后,随着也先的去世,瓦剌部迅速分崩离析,鞑靼部重新崛起,朵颜三卫的日子才算好过了一些。

  △达延汗统一蒙古后朵颜三卫属于左翼蒙古

  从成化年间开始,朵颜三卫开始依附于鞑靼部多次入关劫掠,虽数遭明守将击之,仍侵扰不已。然而,南下侵扰的同时,却又往往因天灾饥困,请求明廷恢复马市,以易粮食等物品。明朝虽始终未与朵颜三卫中断联系,却也常常因其南下侵扰而以中断交易为惩戒。双方在这种打打停停的过程中,关系开始日益疏远。

  明朝中晚期,朵颜卫分布广阔,东自大碱场,北至西拉木伦河,西迄延庆州四海冶南达,宽城;福余、泰宁两卫的居地东达辽河中下游,最南端可至海城一带,东北一部分到松花江流域,西南至小兴州与朵颜卫一些部落参错居住。

  △清朝吞并漠南蒙古

  达延汗统一蒙古之后,建左右两翼六个万户,兀良哈部与察哈尔部、喀尔喀部隶属于左翼蒙古。而随着后金的崛起,在皇太极向东部蒙古的不断渗透之中,三卫先后服属于清朝,而当皇太极最终击败库图克图汗,其子额哲奉传国玉玺出降,蒙古汗位至此彻底断绝,曾经令全世界震颤的蒙古帝国彻底灭亡,之后的蒙古各部开始隶属于清朝统治。

  到底什么是“朵颜三卫”?

  在网络上,凡是对明朝有兴趣的人,总要提一句“朵颜三卫”。但关键就在于,“朵颜三卫”指的是哪些人?

  朵颜三卫包括了泰宁卫、福余卫和朵颜卫。朵颜三卫是对他们的统称。这三卫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元朝。

  在元朝时,蒙古人在大兴安岭以东的地区,设置了朵因温都儿兀良哈千户所、台州等处怯怜口千户所、灰亦儿等处怯怜口千户所。这些千户所就是朵颜三卫的前身,其内部成员比较复杂。

  明朝建立后,这些千户所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归顺明朝,接受明朝的册封为指挥、指挥同知。这就是朵颜三卫的形成过程。

  当然,历史上的朵颜三卫与明朝的关系并不稳定。在土木之变中,和瓦剌军队一起联手,对明朝展开作战。

  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是少有且短暂的蜜月期。

  有一种说法是朱棣曾经把大宁割让给朵颜三卫,以此犒赏他们在靖难之役中的协助。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明朝是主动放弃大宁的。因为朱棣认为大宁的地理位置孤悬于外,没有办法和辽东、开平形成统一的防线,所以只得收缩放弃。

  总的来讲,朵颜三卫最后南下,来到了明朝的长城边境放牧。根据《明史》记载:

  “自大宁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颜;自锦(州)、义(州)厉广宁(卫)至辽河,曰泰宁;自黄泥漥逾沈阳、铁岭至开原,曰福余”。

  “朵颜三卫”即兀良哈三卫。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遣蓝玉率15万大军出大宁,在捕鱼儿海击溃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大军,元主次子地保奴、妃嫔、公主等百余皇族被俘,同时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人亦被俘虏,仅元主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逃脱。此战过后,北元彻底失去对于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掌控,如此,处在东北地区的蒙古诸部在失去了北元这个后盾后,他们就只得归顺于大明朝。

  而在这些归顺的蒙古诸部中,就包括辽王、惠宁王和朵颜元帅府。之后,朱元璋为加强对黑龙江西部(今大兴安岭以东、松花江以西、西拉木伦河以北一带)蒙古族的控制和管辖,遂就决定依靠辽王、惠宁王和朵颜元帅府的势力在这一地区设立了兀良哈三卫(即泰宁、福余、朵颜三卫),其中辽王阿扎失里为泰宁卫指挥使,泰宁卫在今屈裂儿河上游和朵颜山一带;惠宁王海撒男答溪为福余卫指挥同知,福余卫在今洮儿河流域;朵颜府元帅脱鲁忽察儿为朵颜卫指挥同知,朵颜卫在今嫩江和乌裕尔河流域。

  明初,明廷赋予兀良哈三卫的职责就是“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皆隶属于宁王大宁都司,为宁王朱权所掌,时宁王“就藩大宁。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统塞上九十城,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当时,朱元璋就希望依靠着这三卫来对黑龙江西部的蒙古诸部进行直接统治。

  不过,在洪武年间,明廷并未能完全的控制住兀良哈三卫,在三卫建立不久,三卫的首领就再次背叛明朝,重新投靠北元。兀良哈三卫真正被明廷长时间掌控是在永乐年间,建文四年(1402年),因原属于宁王朱权的兀良哈三卫铁骑在靖难之役中为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朱棣一改朱元璋时期用武力来对待兀良哈三卫的方式,变为安抚。朱棣登基后,不但将大宁卫水草丰美的牧地送给他们,还大量册封封兀良哈三部大小首领为都督佥事、都指挥同知、千百户等官职,并“赐诰印冠带及白金、钞币、袭衣”。

  但明廷虽然善待兀良哈三卫,可兀良哈三卫的首领们却个个都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在洪武时期,明廷建立兀良哈三卫的第二年,他们就反叛大明。而后,在永乐时期,虽然朱棣十分优待兀良哈三卫,但是在永乐初年,三卫就数次侵犯明辽东广宁等地,同时在永乐八年(1410年),明朝第一次北征鞑靼时,明廷就再次发现有兀良哈人反叛大明,加入鞑靼军。

  三卫如此作为,在当时也是忍恼了朱棣,永乐九年(1411年),朱棣在遣使谴责三卫首领时,就怒斥:“比者尔为本雅失里所胁,掠我边卒,又遣苦列儿给云马市,实行窥伺。狡诈如此,罪奚可容”。

  当然,在永乐朝,因明朝军力强盛,而朱棣更是位雄主,因此兀良哈三卫虽然时不时就反叛下,但大部分时间还是效忠明朝的,而因为兀良哈三卫的存在,有利于明廷掌控东北地区,如此朱棣也未想过要彻底灭掉三卫。如此,就在双方都各求所需下,明廷与三卫的关系,在永乐朝得以长期保持着臣属关系。

  不过,明廷和三卫虽因利益关系得以长期保持着一种相对和平的状态,三卫也因依附明廷的关系,其经济、军事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但在正统年间,随着瓦剌部一统蒙古,三卫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当时瓦剌一直有着再次入主中原的雄心壮志,而对于瓦剌来说,他要想安心的与明廷进行中原的争夺,就必须要灭掉兀良哈三卫这个反复无常的隐藏的威胁。因此,随着瓦剌一统蒙古,兀良哈三卫就成了瓦剌要灭掉的第一个障碍。

  正统十二年(1447年),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部进攻兀良哈三卫,泰宁、朵颜二卫被迫投降,而福余卫则退回嫩江流域。嘉靖年间,残存的兀良哈三卫被蒙古察哈尔部、科尔沁部吞并。自此,兀良哈三卫不复存在,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明洪武元年(1368),明军占领大都,元朝灭亡,元惠宗逃往上都后死在应昌。到1387年(洪武二十年)盘踞在辽东的故元丞相纳哈出投降,明朝为了巩固其在北方取得的胜利,从东北到西北设立了许多蒙古、女真卫所。其中在东北建立的蒙古卫所中,较为出名的是泰宁、富余、朵颜三卫。

  然而好景不长,泰宁指挥辽王阿里阿札失里叛走,明军追讨,三卫名存实亡。直到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大宁(内蒙古宁城)的宁王朱权被胁之归北平,大宁一下子就空虚了起来。朱棣继位后,徙大宁都司于保定,之后于1404年再次设立三卫。

  明宣德时,三卫开始南下,正统初年三卫已经驻牧于明蓟辽边外黄河(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一带,并活跃于整个漠南地区。

  到明末时,自大宁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是朵颜的驻牧区域;自锦、义历广宁到辽河,是泰宁驻地;从潢泥洼到沈阳、铁岭、开原一线则为福余。

  大致到了16世纪中期,蒙古右翼的强盛及向东扩张开始影响朵颜三卫,嘉靖时,鞑靼汗小王子攻破了泰宁、福余二卫。图门汗时期,三卫和鞑靼一同在明边境进行军事行动的记录屡见不鲜。同时,蒙古左翼南下对朵颜卫进行控制时,右翼喀喇沁和土默特也对朵颜卫进行控制。

  到了17世纪初,蒙古周围明朝和满洲都发生了巨变,而蒙古内部左右翼的矛盾仍在延续,在争夺对明朝的贸易权、明朝给与右翼的赏银、人畜等问题上更为突出。公元1627年,林丹汗征讨右翼哈喇慎、土默特,在张家口边外的哈喇慎发生战争。十月,林丹汗击溃哈喇慎诸部 ,十一月攻克土默特部的归化城,降服土默特首领习令等人,并与之会盟。

  面对林丹汗的西进,右翼诸部联合在一起,其中包括被右翼控制的朵颜兀良哈人。向林丹汗占据的归化城发动进攻,著名的赵城之战。赵城之战不就后,林丹汗又在在艾不盖又和哈喇慎、土 默特、鄂尔多斯展开了一场大战。激战之后,右翼蒙古联军遭到林丹汗的致命打击,这对后来的右翼影响很大,黄进家族老把都后裔统治下的哈喇慎从此溃散,不复存在。

  16世纪中期时,朵颜三卫成为了哈喇慎部的附庸,然而林丹汗击败落哈喇慎之后,落哈喇慎余部投降了后金,被编入了八旗,没有参与赵城。艾不哈大战的朵颜兀良哈人则在战后投降了后金,因此也保存了势力,不久之后便参加了后金对林丹汗的战争并得以建立自己的札萨克旗。同时,他们在宗主部落落哈喇慎(喀喇沁))溃灭之后,完全放弃了朵颜或兀良哈这一名称,彻底改称喀喇沁了。

  朵颜三卫是明朝朱元璋之子宁王朱权的部下,它是一支战斗力十分厉害的军队,曾经帮助过燕王朱棣夺取皇位,打败建文帝朱允炆军队立下了汗马功劳。下面就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朵颜三卫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以及它的最终结局如何?

  准确的说,朵颜三卫并不只是一支军队。在大明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为了防御北元的残余,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设置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地卫所。

  本来三卫中的朵颜卫实力最弱小,泰宁卫实力最强。但是,后来的朵颜卫实力不断的壮大,很快的就跃居三卫之首。因此,人们往往喜欢把这三卫统称为“朵颜三卫”。把这三卫统驻的地方称为“兀良哈地区”,并且他们都是蒙古人。

  据史料记载,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向宁王借了朵颜三卫3000精兵。这支不足万人的军队帮助燕王打了很多胜仗,常常出其不意,以少胜多,好似今天的特种部队一样,为燕王打败建文帝立下了不少功劳,使得燕王朱棣顺利的当上了皇帝。

  后来,为了酬谢立了大功的“朵颜三卫”,朱棣决定把大宁卫封赏给他们。同时,还封了三卫的首领都督、指挥、千户等职,决定在开源、大宁两地开通互市,供兀良哈地区的蒙古人和汉人进行市场交易。

  之前朱棣承诺朵颜三卫的封赏,后来没有实现。因为朱棣反悔了,并且在1422-1424年连续3年“御驾亲征”打击支持阿鲁台的朵颜三卫,使他们受到极其惨重的伤亡。但是他们没有屈服,为了争的大宁地区与明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所以,朵颜三卫的结局还是很悲哀的,帮了朱棣还落不到好,最后还被朱棣打的损失惨重。

  感谢阅读加关注,谢谢!

  明朝历史有一支很厉害,很奇特的军队,他曾是元朝统汉下的蒙古诸部,明朝的死敌。然而就是一支这样的部队,却成功帮助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复又与明朝兵戈相向,死斗多年,最终又依附于女真族,充当了女真族开疆扩土的马前足。

  朵颜三卫又称兀良哈三卫,由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组成。

  明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稳固北方边陲,令大将冯胜、傅友德和蓝玉率二十万大军绕道庆州突击辽东区域,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被蓝玉军击败,这一战迫使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处皆归附明朝。这一广大地区原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和侄儿的封地,有着不少蒙古部落,而兀良哈部就是其中之一。到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在这里设立了朵颜、泰宁、福余三卫,以安置投降的蒙古人,把三卫划归到自己儿子宁王统领,授封三卫首领以各级官职,进行笼络和羁縻。这三卫当中,由于朵颜实力最强,故又称“朵颜三卫”。此时的朵颜卫虽隶属于明朝,实际上是是由蒙古诸部落组成的部落联军。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从北平起兵,争夺皇位,史称“靖难之役”,此时辽王朱植和谷王朱橞逃往南京,而宁王朱权则拥兵观望。朱棣拉拢宁王朱权,同时暗中重金贿赂朵颜三卫,最终胁迫宁王朱权随他造反,借得兀良哈三卫3000名精骑兵,这支由朵颜三卫骑兵组成的军队成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核心骨干,为其立下了汗马功劳。

  “成祖从燕王起靖难,患宁王蹑其后,自永平攻大宁,入之。谋胁宁王,因厚赂三卫,说之来,成祖行,宁王饯诸郊,三卫从,一呼皆起,遂拥宁王西入关。成祖复选其三千人为奇兵作战。全国既定,徙宁王南昌,徙行都司于保定,遂尽割大宁地畀三卫,以偿前劳。”

  明成祖即位后,封赏了朵颜三卫,决定把大宁卫(今承德市、平泉县、建昌县及老哈河流域)割让给他们,并在开原、广宁两地开设互市,供兀良哈三卫蒙古人和明朝进行交易活动。但后来朱棣没有兑现承诺,于是朵颜三卫蒙古各部,为了获得大宁地区的驻牧权,联合了当时颇为强大的阿速特部经常联兵进攻明朝。

  明成祖于公元1422年亲征兀良哈三卫,使他们受到极其惨重的伤亡。但是,兀良哈三卫并未屈服,他们为争得大宁地区与明朝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并最终夺取大宁地区,从此,西拉木伦河和辽河以南,东起开原,西近宣府的长城边外,均属兀良哈地区。

  兀良哈部落在明成祖时期,虽臣服明朝政府,待遇优于其他东西两部蒙古人,在瓦剌和鞑靼并立时期,兀良哈人多次依附力量比较强的一方,充当寇掠明朝边境的帮手。明朝中期,瓦剌入侵发生土木堡之变,朵颜三卫兀良哈人不仅没有帮助明朝,却趁机在辽东侵扰。兀良哈人反复在瓦剌、鞑靼、明朝三方间依附。

  明朝末年,东北的后金女真部落崛起,通过战争和联姻手段并吞蒙古诸部,按满八旗的制度分封蒙古八旗。朵颜三卫部落亦又被编为喀喇沁旗,后又被编为左、中、右3个扎萨克旗,在满清建立过程中,喀喇沁部随着爱新觉罗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

  清王朝建立后,尽管喀喇沁部不是最为亲近的蒙古八旗之一,可是因为其近京师,又战功杰出,成为了同清朝皇室联婚最为亲近的蒙古部落之一。

  明建文元年(1399年),明朝发生皇室战争,史称“靖难之役”。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前,借助兀良哈三卫蒙古人的支持,挫败了镇守大宁卫(卫治在今赤峰市宁城县)的宁王朱权。后来,他又向兀良哈三卫借用3000名精骑兵,作为其“靖难军”的骨干。建文四年(1402),朱棣即皇帝位后,为了酬谢“从战有功”的兀良哈三卫蒙古人,决定把大宁卫(今承德市、平泉县、建昌县及老哈河流域)割让给他们。同时,他还封三卫首领以都督、指挥、千户和百户等职;决定在开原、广宁两地开设互市,供兀良哈三卫蒙古人和明朝进行交易活动。

  永乐皇帝的决定和允诺并没有完全兑现。明廷不允许三卫蒙古人南迁到大宁地区驻牧。兀良哈三卫蒙古各部,为了获得大宁地区的驻牧权,联合了当时颇为强大的阿速特部(明朝称其为鞑靼部)首领阿鲁台。他们经常联兵进攻明朝。永乐帝在1422-1424年连续三年“亲征”,攻打阿鲁台时,曾率领军队深入屈裂儿河流域,打击支持阿鲁台的兀良哈三卫,使他们受到极其惨重的伤亡。但是,兀良哈三卫并未屈服,他们为争得大宁地区与明朝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不久,他们挥师南下,进入滦河流域驻牧。1428年,他们又进入大宁城,并经会州(今河北平泉县)直趋宽河(今河北瀑河)。他们还同明朝宣宗皇帝亲自率领的3000骑兵进行过激烈的战斗。当时,科尔沁部在阿岱汗和阿鲁台太师统率下迁入嫩江流域。他们全力支持兀良哈三卫向南推进,夺取大宁地区。

  

朵颜三卫的命运最终如何?

  明朝在宣宗末年和英宗初年,即15世纪30年代后期,其边防松弛,御警薄弱。三卫蒙古人从西拉木伦河到辽河流域全面展开攻势,向南推进。到15世纪中期,他们终于来到明朝长城边外驻牧。此后,兀良哈三卫驻牧地分布情况是:“自大宁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颜;自锦(州)、义(州)历广宁(卫)至辽河,曰泰宁;自黄泥洼(“洼”原有穴字头)逾沈阳、铁岭至开原,曰福余。”(《明史》卷328)。从此,西拉木伦河和辽河以南,东起开原,西近宣府的长城边外,均属兀良哈地区。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首饰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