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汇海首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民歌(除原生态外)究竟有多大存在价值?

作者:首饰网
文章来源:本站

  

民歌(除原生态外)究竟有多大存在价值?

  

民歌(除原生态外)究竟有多大存在价值?

  陕北民歌按其产生年代可分为陕北传统民歌、陕北革命历史民歌、陕北新民歌。20世纪20年代至1949年这一历史时期内所产生的陕北民歌为陕北革命历史民歌。

  1928年,刘志丹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党的领导下,在陕北创建了陕北红军和陕北革命根据地。陕北“闹红了”!1935年,党中央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了陕北,在陕北整整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陕北延安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乡僻壤一跃成了中国革命圣地,为世界瞩目。特定的历史,特定的环境,锻炼了陕北人,也孕育了陕北革命历史民歌,陕北人民用自己的歌声宣传革命、激励战斗、歌唱新生活、歌颂党、歌颂领袖。一时间,陕北成了革命历史民歌的海洋,《天心顺》《刘志丹》《抗日将士出征歌》《打开米脂城》《拥军花鼓》《南泥湾》《翻身道情》《东方红》《咱们的领袖》《绣金匾》……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的中外记者把延安誉为“歌咏城”。陕北革命历史民歌以其数量、质量上在全国堪称“最”的辉煌,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一、革命历史民歌的题材

  陕北革命历史民歌题材广泛而多样。

  伴随着陕北“闹红”,陕北革命历史民歌一反以往传统民歌的愁苦、凄婉、哀叹的音调,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红军天心顺,

  全国的老百姓都随红军。

  一人一马一杆枪,

  咱们的红军势力壮。

  镰刀爷头老镢头,

  砍开大路穷人走。

  革命势力大无边,

  红旗一展天下都红遍。

  (《天心顺》)

  那豪壮铿锵的音调,坚定有力的节奏,如洪流奔腾,势不可挡;似翻江巨浪,激情澎湃。红军所向披靡,一路战歌,一路胜利;一路胜利,一路战歌:

  一九三四年腊月二十八,

  打开了南沟岔,

  老百姓欢迎他,

  推上麦子把猪杀,

  苏区扩展大……

  (《打南沟岔》)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忽啦啦闪上来刘志丹。

  刘志丹带着红三团,

  先攻了安定后攻横山。

  (《打寺儿畔》)

  打开米脂城,

  先杀卢先生,

  白军衙役都缴枪,

  活捉那高和亭。

  (《打开米脂城》)

  贺家沟开一仗,

  仗仗我红军胜,

  把他们白军来个围剿定,

  攻了多时很一阵,

  进了清涧城。

  (《打开清涧城》)

  陕北革命民歌震撼着陕北的大地厚土,它宣传了革命,激励了斗志,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

  革命的武装力量推翻了旧势力,陕北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他们由衷地拥护、爱戴红军、八路军,军民团结一条心:

  姑娘大姐洗衣裳,

  棒槌打得噼啪响,

  谁家衣服这么多,

  哎嗨哟,慰问红军打胜仗。

  (《洗衣裳》)

  槐树开花碎纷纷,

  老百姓拥护八路军。

  八路军是我们的救命人,

  我们和八路是一家人。

  (《槐树开花》)

  青天蓝天蓝格英英的天,

  这是什么人的队伍上了前线。

  (《军民合作一条心》)

  这方面传唱最广、最有代表性的民歌,当然要数由安波填词的《拥军花鼓》:‘

  正月里来是新春,

  赶上猪羊出(呀)了门,

  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

  送给咱英勇的八(呀)路军。

  ……

  延安的革命岁月是十分艰苦的,在党中央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边区军民齐动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军民大生产》《南泥湾》《秋收》……唱响在陕北的山山峁峁、沟沟壑壑。它们深深植根于陕北肥沃土壤,就是今天听来,也可以闻到那浓郁芳香的泥土味。

  “闹红”,不仅使陕北人民翻了身,有地种、有饭吃,也破除了一些陈规陋习,铸进了新的理念、新的风尚:

  开大会开小会,

  诉一诉苦情吐苦水,

  挖断穷根出一口气,

  从此不受地主的气,

  合情又合理。

  (《劳动人民大翻身》)

  从前的礼法太古董,

  男婚女嫁都由老人,

  实实的倒运得很。

  (《反对旧礼教》)

  热情奔放的《翻身道情》更是唱尽了陕北人民翻身后的无限喜悦。新的生产必然带来新的爱情、婚姻,产生新的情歌,成为陕北革命历史民歌的一个亮点:

  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你当你的红军我劳动,

  咱二人一心一意闹革命。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对面(价)沟里流河水,

  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

  ……

  你当兵来我宣传,

  咱们一搭闹革命。

  红豆角角熬南瓜,

  革命成功再回家。

  (《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

  不难看出,它们已不再是过去那种“拉手手亲口口,咱们二人圪崂里走”,而是把爱情婚姻与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并且把革命事业摆在首位,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十里铺》,它每每以“三哥哥”与“四妹子”那高尚、纯真、质朴的爱情深深地打动着听众,让人羡慕、赞叹……余味无穷。

  忠诚厚道是陕北人的传统美德,与生俱来,辈辈相传;新旧社会的对比,谁是清官,谁是救星,他们心里清澈透亮。于是,他们用陕北人最真挚的感情、最淳朴的语言歌颂党、歌颂人民英雄、歌颂领袖:

  松树不怕狂风刮,员不怕杀,

  钢刀架在脖子上,还把白匪大声骂。

  怀我生我的是亲娘,教我养我是,

  跟着亲娘慈爱多,跟着党走幸福长。

  (《跟着党走幸福长》)

  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刘志丹来是清官,他领上队伍上横山,

  一心要共产。……

  (《刘志丹》)

  太阳出来满山红,受苦人盼的是。

  毛主席好像是阳婆婆,照亮了咱们的心窝窝。

  (《太阳出来满山红》)

  其他如《拥护刘志丹》《朱总司令是老英雄》《绣金匾》《咱们的领袖》……当然,最有代表性的是《东方红》,陕北人以其切身感受,发自肺腑地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以至近半个世纪来它几乎成了我国第二首“国歌”,成为我国革命历史民歌中的极品。

  二、革命历史民歌的形成

  陕北革命历史民歌的形成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在陕北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二是在当年鲁艺的一大批音乐工作者实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陕北建立起第一个党小组、第一支红军队伍起,陕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到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中,陕北人民的思想觉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他们以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用朴素的语言,再选配适宜的陕北传统民歌的曲调(一般都有变异),直抒胸臆,一首首充满活力的陕北革命历史民歌便相继产生了。《东征》选配的是《送大哥》调,《刘志丹》选配的是《打宁夏》调,《打开米脂城》选配的是《绣荷包》调,《一杆红旗空中飘》《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选配的是陕北信天游曲调,《咱们的领袖》选配的是《光棍哭妻》调,《东方红》选配的《骑白马》调……这样就给传统民歌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之获得了新的生命,焕发了革命青春,汇成了反映整整一个时代的、丰富多彩的陕北革命历史民歌。

  1938年,在、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的倡议下,延安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那些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有识之士自觉地深入陕北民间采录民歌,他们惊喜地发现并开发了陕北民歌这块艺术宝藏,开了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田园采风之先河。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鲁艺”的音乐艺术家们深入工农兵,为工农兵服务,他们汲取了陕北民间音乐的滋养,以他们敏锐的感受、炽热的豪情、娴熟的技巧,创作出了大批优秀的陕北革命历史民歌。有的是用陕北传统民歌的曲调填进新词,如:《边区好地方》《歌唱我们的解放区》贺敬之填词,《边区十唱》(《军民大生产》)张寒晖填词,《拥军花鼓》(《拥护八路军》)安波填词,《永远跟着毛主席》魏风填词,《支前歌》魏民填词……有的是在陕北传统民歌曲调的基础上经过改编创作的,如:《南泥湾》贺敬之词、马可曲,《翻身道情》贺敬之词、刘炽编曲,《黄河船夫曲》李思命原作,马可、李焕之编曲,《有吃有穿》张鲁词曲,《运盐去》马可、刘炽、鹤童词曲,《二月里来》塞克词、冼星海曲……它们“都是形象鲜明地跳动着时代脉搏和体现着民族精神的佳品”。

  陕北革命历史民歌因为“鲁艺”的音乐文学艺术家实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而得天独厚,领先于国内其他各地。

  三、革命历史民歌的独特风格

  特定的时代背景构成了陕北革命历史民歌的独特风格。

  1.强烈的时代精神。20世纪20年代至1948年,中国革命处于最艰

  难时期,它铸造了全国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畏强暴、不避风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强大的时代精神,每一首陕北革命历史民歌都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无论何时何地,不管唱起《天心顺》《打开米脂城》,还是《南泥湾》《军民大生产》,都会把你带到那中国革命最艰难而又充满革命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时代,永远激励人们沿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前进。

  2.鲜明的主题思想。陕北革命历史民歌伴随着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而产生、而发展,它直接、真实地反映了全国军民为了拯救民族、拯救国家而浴血奋战的现实,容不得半点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没有一首不是在为着民族解放而怒吼,为着国家独立新生而歌唱。一首小小的《洗衣裳》,看似在唱琐碎的生活——洗衣裳,其实她也有着鲜明的主题——“慰问红军打胜仗”。

  3.亲切的陕北地方风貌。陕北革命历史民歌多数是将一些新词填进陕北传统民歌曲调而成,它的音乐自然具有陕北民歌的特征。即使是音乐专业人员对陕北传统民歌曲调改编重新创作而成的陕北革命历史民歌,其音乐也具有陕北民歌的特征,如:以五声音阶的徵调式、商调式为主,以主音及其上方四度音和下方四度音为骨干的“双四度音调结构”,以跳进为主的旋法等等。这是显而易见的,否则不会冠之以“陕北”。另一方面,在陕北革命历史民歌歌词中找不出一个华丽的词藻,“镰刀爷头老镢头,砍开大路穷人走”“阳湾的桃树河畔上柳,来了跟上走”“滚滚的米汤热腾腾的馍,招待咱们的游击队好吃喝”“毛主席好像阳婆婆,照亮了咱们心窝窝”“姑娘大姐洗衣裳,棒槌打得噼啪响”“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猪羊出了门,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咱英勇的八路军。”……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字里行间散发着浓郁的陕北乡土味,让人感到亲切如故。

  四、革命历史民歌的历史功绩

  在中国革命艰难的岁月中,陕北革命历史民歌与时代同步,跟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它是战斗的号角,激励了多少将士浴血战斗、奋勇前进:

  全国动刀兵,一齐来出征,

  你看那大旗飘扬多威风。

  这彪人马哪里来,西北陕甘宁。

  军民要齐心,救国打先锋,

  这一个主张全国已同情。

  今番渡过黄河来,誓死杀敌人。

  (《献给八路军出征将士》)

  它是较其他艺术更为直接更为有力的宣传武器,宣传了革命道理,提高了人民的道德觉悟:

  杨柳发了芽,树树开了花,

  保卫了边区保卫了我的家。

  我们是老百姓,我们也是兵,

  为了抗战参加了八路军。

  (《保卫边区歌》)

  槐树开花碎纷纷,

  当兵要当解放军。

  解放军是咱们的子弟兵,

  帮助咱穷人大翻身。

  (《当兵要当解放军》)

  妇女姊妹快些来,

  赶快把你们脚放开,

  剪发放脚人人爱,

  自由平等来。

  尔格的世事翻了个怪,

  我们组织起妇女队,

  妇女队呀本不赖,

  革命成功快。

  (《妇女姊妹快些来》)

  它是边区军民生活的伴侣。人们在歌声中攻读,在歌声中劳动,在歌声中会见战友,在歌声中奔赴抗日战争的前方。革命战士以歌声来迎接朝霞,也以歌声来挽留星月;以歌声来激励斗争,也以歌声来欢庆胜利……这丰富多彩的歌声,不仅启迪着心灵,使千万个来自五湖四海的男女老幼,亲如手足般地团结在一起,结成了一个钢铁的战斗集体,组成一个和睦的伟大家庭;这歌声也开拓着未来,生动地体现着战士们的宽广胸怀和崇高精神……

  无论是聆听民间歌手唱原汁的民歌,还是随着时代发展编写的民歌,都能体味出民歌所传达的强烈的情感信息,也能唤醒人们对精神家园重建的渴望。在民歌中,对待劳动、对待生活、对待自然、对待爱情、对待社会正义等等都有符合人性本质的表达,并体现着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民歌的演唱方法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果不给原生态的民歌注入更多时代的内涵,传统的民歌文化资源将会在当下语境下失去现实生命力。完全可以通过对原生态民歌的有效经营,将传统民歌的价值、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由此创造出经济财富,这也是民歌传承与保护的必然抉择。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首饰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